top of page

今敏導演訪談錄之一《藍色恐懼》 與大友克洋先生共事、《Perfect Blue》 策劃、構思和創作過程

Future Star動漫誌




今敏導演訪談錄之一《藍色恐懼》 與大友克洋先生共事、《Perfect Blue》 策劃、構思和創作過程


(1)是什麼契機促成了您與大友克洋先生的共事?


起初我是作為一個漫畫家出道的,當時我一邊發表短篇和連載漫畫,一邊隔三差五地幫大友先生的連載漫畫「AKIRA」打下手。我能投身動畫業界也是託了大友先生的福。我初次涉足動畫片就是在他策劃和編寫劇本的作品「老人Z」中擔任美術設定和分版設計的工作。從那以後我便漫畫動畫兩頭跑了。


(2)今先生您在「MEMORIES」中擔任了哪些工作呢?


我擔任了「MEMORIES」中「她的回憶」這一作品的劇本創作、美術設定和分版設計。儘管我之前從沒寫過劇本,但由於大友先生的邀請還是接下了這份活兒。


(3)您是如何成為「Perfect Blue」一片的導演的?您當導演是受大友先生的影響嗎?


起初是「Perfect Blue」的原作者也就是小說家竹內先生想把小說拍成影像作品,計劃幾經周轉就找到了我,儘管我沒有讀過小說原作,但看過故事大綱後覺得這種內容並不適合我來拍。原作描寫的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於轉變形象而惹怒了精神變態的粉絲,並遭到襲擊」,內容非常血腥,相比於後來完成的動畫電影,「Perfect Blue」的原作是更為露骨的驚悚動作類作品。


接到這份委託時,我手頭還有連載漫畫的工作,正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但面見製片人和原作者後,他們允許我在拍片時自由修改作品的內容,加上我無法抵抗「導演處女作」的誘惑,因此一時衝動就接了下來。儘管大友先生的名字作為策劃協力人員出現在演職員表中,但我成為導演這件事兒和他並不相關。


(4)您原本就是一位動畫迷嗎?若真是如此,您喜歡哪一部動畫作品呢?(動畫電影或電視系列動畫都可)


我很喜歡動畫,到上高中為止一直在電視里和電影院看動畫片,我沉迷於「宇宙戰艦大和號」、「銀河鐵道999」和「機動戰士高達」這些作品。我也很愛看宮崎駿導演的「未來少年柯南」和「魯邦三世•加里奧斯特洛之城」,從這些作品中我學習的不僅是動畫技法,更學到了很多影像作品的拍攝手法,它們對我來說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5)「Perfect Blue」的故事情節是由誰構思出來的?是今導演您自己嗎?還是大友先生?還是由劇本作家寫出來的?


儘管有小說原作,但如前所述,電影和原作的內容差別還是很大的。


決定要把小說拍成影像作品時,製片人和原作者答應在保留「主人公是偶像歌手」、「有瘋狂迷戀她的死宅歌迷出場」和「保留恐怖驚悚作品的要素」的前提下,導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思修改劇情。


那麼製作「Perfect Blue」電影版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把握住核心思想。這部分的工作自然不能交給劇本作家,必須得由擔任導演的我自己來摸索,真是搞得我很辛苦呢。


我構思的宗旨是要在原作的思想基礎上寫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來,我從過去為漫畫準備的創意中多方汲取靈感,總算讓新的劇情成型了。一個構想逐漸明晰起來:在劇中主人公未及察覺之時,從互聯網中誕生出了一個「對於周圍的人們來說,反倒比自己更為真實的存在」。


對於主人公來說,它就是「過去的自我」,本應是只存在於網絡上的虛擬人格。但在外部因素(對這個虛擬人格抱有極度渴求的粉絲的意識)和主人公自己的內部因素(她對自己的選擇時常後悔,認為過去的生活比現在更好)的雙重作用下,這個「過去的自我」也就是主人公的「另一個自我」竟然變成了真實的存在,並要和主人公一決雌雄。這就是我對整體劇情的構思,當這個創意醞釀成熟後,我才確信這部動畫將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影像作品」。


前面我提到過,原作的的主要情節是「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由於轉變形象而惹怒了精神變態的粉絲,並遭到襲擊」,但我對影片劇情的構思卻變成了「面對環境的急劇變化和跟踪狂的騷擾,原本是偶像歌手的女孩自己逐漸崩潰失常」。


(6)劇本是由你前面所說的三人共同創作的嗎?今先生您是在劇本完成後才參與到製作中來的嗎?


我想您如果看過我之前的回答就應該很清楚了。整體的故事情節都是先由我構思出來,然後交給村井先生編寫成劇本的。此後再由我、原作者和製片人一起進行潤筆和修訂。劇情構思、內容和大友先生完全沒有關係。


(7)製作用了多少時間?本片的製作是否比其它動畫片更費時呢?這是一部高預算的電影嗎?共有多少人參與了製作過程呢?


從我接受委託起,一共用了三年不到的時間,要是從劇本完成開始算的話,也用了一年半左右。我覺得在近期的動畫電影中,本片的製作時間算是比較短的。再說這部片子最初是計劃做成OVA的,因此我才覺得自己有能力把它做好(否則就不敢接了),預算方面也是OVA的額度而已。


作為動畫電影,本片無論從製作時間、預算還是工作人員數量來說都屬於小規模低成本的。至於參與製作的人數我不太清楚。因為像動畫和加工這些特別耗費人手的工序都是外包給韓國的動畫工作室去完成的,所以其中很多工作人員我都沒有見過。


(8)作曲家是如何挑選出來的?(您覺得本片的配樂水準如何?)


因為這次的合作單位裡就有唱片公司,所以是由他們來物色作曲家的。結果找來的那位,我也不知道他具體的工作背景,只好從我手頭的CD裡選出和配樂概念接近的曲子,請他據此進行創作。我原本是想用電子音樂和環境音樂風格的配樂,但和作曲家的溝通確實非常困難。


我覺得本片的配樂並不成功。也不知是到底是因為作曲情況惡化還是音樂負責人工作不夠盡責,反正我還沒說OK呢他就擅自給配樂那邊敲了個「完成」的戳。


(9)大友先生是以何種形式參與到這個企劃中來的?他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呢?


如前所述,他和本片毫無關係。只是小說原作者剛開始策劃拍動畫片、四下問詢的時候,大友先生曾就動畫業界的一些情況為他提供過建議,僅此而已。


(10)本片的故事情節是否受到了其他作品的啟發?您是受到了達里奧•埃爾蓋托作品的影響嗎?


其他人採訪我的時候也多次問起相同的問題,但我從未看過這個達里奧•埃爾蓋托導演(譯註:Dario Argento,意大利導演,精於恐怖片)的任何作品,甚至根本不知道他都拍過些什麼電影。當然,本片故事情節的基礎來自小說原作,但如我前面所說,影片的「核心思想」還是源自我過去曾想用於漫畫作品的創意。



(11)聲優是如何遴選出來的?主角是由誰配音的?在拍攝出片前,台詞就已經全部錄好了嗎?


主角的聲優是通過聽樣帶來決定的。我想我大概聽了有二三十人的帶子吧,反复地聽來聽去,我從中選定了岩男潤子小姐,請她擔任未麻這個角色。


台詞是拍攝完成後再錄製的。儘管如此,但當時我們的製片狀況極度惡化,在幾乎還未出片的時候就開始錄製配音了。錄音時已經上色完成的膠片只佔全片的20%-30%,我們只能臨時製作一些用於說明畫面情況的畫片把全片劇情穿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演出家的我們自然也不好再對聲優提出什麼細節要求,但是聲優們的工作非常用心努力,他們真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了。


(12)參加策劃的主創人員都有哪幾位?


我不明白您說的「主創人員」是指什麼,所以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您看一下演職員表應該多少能有所了解吧。


(13)在日本的動畫片裡,「Perfect Blue」是不是一部獨特的作品?


我認為確實如此。在此之前沒有哪部動畫曾經涉及過相同的內容,而且描寫手法應該也是比較少見的吧。


「Perfect Blue」也並非是順應日本動畫發展潮流而生的作品。它的策劃案和傳統的動畫策劃有很大區別,正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而本應胎死腹中的策劃案偶然被人拿了出來,又偶然找上了很想做一部個性作品的我,而我找到的劇本作家又正好和我口味相近。我認為本片是在多種偶然因素的偶然碰撞下才得以面世的。


一想起後來那糟糕透頂的製作狀況,我就會被這多得有些不正常的「偶然」壓得兩眼昏花背後發涼。這部作品真是做得太艱苦了。製作過程的後半段真是比作品的劇情更加恐怖!


(14)本片的主創人員都是恐怖電影迷嗎?今導演您是電影迷嗎?若真是如此,您喜歡哪個種類的影片呢?


我想原作者竹內先生是個恐怖電影迷吧,但其他工作人員似乎沒有這個愛好。我自己雖然也挺喜歡看恐怖電影,但也沒到迷戀的地步。


我愛看電影,觀片量也很大。儘管後來越來越忙,沒法去影院所以只能看錄像帶,但我觀片的範圍很廣,從賣座影片到以前的名作全都網羅,要讓我列舉自己喜歡的電影導演的話,那說起來可就沒完沒了了。說到我特別喜歡的電影類別麼,就是像Terry Gillam的「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吹牛大王敏豪森男爵歷險記)和Jean-PirreJeunet的「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童夢失魂夜)這樣借用幻想劇情反映現實題材的影片吧。


(15)您是否考慮到影片分級的問題而有意淡化了兇殺鏡頭的寫實程度?日本人對內容血腥的電影看法如何?


我並未淡化情節的寫實程度。


我覺得要是過度拘泥於這類問題,首先拍攝這些鏡頭的目的就會變成純粹的販賣暴力場面,而且要是淡化了這幾個鏡頭,我覺得就很難表現出劇中人的情感要素了。


儘管觀眾中肯定也有人排斥這種描寫方式,但我認為相比於隨隨便便地殺死劇中的角色,如何表現暴力的沉重和痛徹感才是更為重要的。


(16)本片鎖定的觀眾群是哪一類人士?據說在日本,SF和奇幻類的動畫較受歡迎,那麼這幾類動畫迷能接受本片嗎?


我拍片的時候沒有特意鎖定觀片人群,只是想拍出「自己想看的東西」。


目前我還不清楚觀眾是如何看待這部作品的,但不管觀眾是不是動畫迷,他們總是希望看到「前所未見」的作品。但反過來說,像本片這樣無法用常理評判的作品,說不定也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呢。


他們究竟能否接受這部影片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是十分期待呢。


(17)本片已經在日本的電影院上映了嗎?觀眾的反響如何?


本片剛在東京的兩家電影院上映了一星期左右,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反響比我們預想的要好。不過至於總體反響究竟如何,必須得等到在日本全國范圍公映結束後才能說得準了,再說動畫作品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錄像帶和激光影碟的銷售情況,所以現在一切還都不好說。


(18)您想通過「Perfect Blue」反映一個怎樣的主題呢?


雖說本片涉及的話題是日本的演藝人士、她們身邊的業界人士、被稱作「粉絲」的特定人群和跟踪狂、兇殺這些極端事件,但核心還是放在了「心靈的搖擺不定」上,我覺得不管是誰,多多少少在成長歷程中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吧。


人面對新生活總是或多或少地會感到不安,加上時常遇到的壓力、工作問題與人際關係,我認為這些因素總是會導致當事人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無法控制。


為了勾勒出這種「心靈搖擺不定的狀態」,我意圖在故事的前半段描寫了「穩定的日常生活」,之後隨著事件的發生和事態的進展,讓她本應穩定的日常生活逐漸崩潰混亂,這也是全片的大致走向。如果觀眾能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到主人公在日常生活逐漸崩潰的過程中所品嚐過的那種接近眩暈的「醉亂感」,我身為作品的主創人員將倍感欣慰。


(19)今導演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麼題材?


如果「Perfect Blue」能被廣大觀眾接受,在商業上也獲得成功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是一部比較獵奇的作品),我可能還會接受類似這樣風格的作品策劃案吧。就我本人來說,是希望以「Perfect Blue」為基礎,拍出更加個性化的作品,但新作的內容目前無可奉告。


(20)今導演是畫漫畫起家的,那麼您到目前為止都在創作哪一類漫畫呢?


這個問題很難一句話就說得清楚,不過我總是著力於創作出「真實的生活與幻想相融合」的作品。不過究竟是不是做到了這一點,可就不好說啦。


(21)日本電影(真人電影)的現狀如何?動畫片的現狀呢?(比如,是否還經常公映劇場版動畫?)


日本的電影產業一直被繁榮的電視產業壓得抬不起頭,也缺乏對抗好萊塢巨資大片的有效手段,因此長久以來一直是死氣沉沉喪失了活力。


在這種窘境中,動畫電影卻異軍突起。動畫片的製作成本相對較低,但卻能在保證低成本的同時自由發揮主創人員的想像力而描繪出絢麗的動作要素、宏大的場面和機器人裝置;而且動畫片也不需要藉助造價高昂的佈景設施,此外它背後還有豐富的漫畫作品市場支撐著。美國真人電影所涉及的一些題材在日本也只能通過動畫片的形式來表現。換句話說,相比迪斯尼那樣的全動畫技術帶來的「為了動畫而作的動畫片」(重點在於發揮動畫這一手法的魅力),日本動畫片的成本低得多。然而日本動畫卻在故事性、世界觀、構圖概念、攝影機位這些方面孕育出獨特的創作手法和理念,這也正是拜低成本的有限動畫所賜。憑藉這些獨特手法,日本也不用再去模仿美國動畫,而是形成了獨特的日本動畫文化。


但同時這種文化特色似乎又限制了我們的眼光,結果日本的動畫業界死抱著「機器人•美少女•SF」三個要素不放,將這「三神器」奉若圭臬的後果便是雷同的作品被大量粗製濫造出來。


社會上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動畫就是給兒童觀看的東西,加上一些動畫製作者也為了迎合這種既成概念而去製作小兒科的作品,這就給動畫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種不自重的行為也造成了一種現象:在日本國內,動畫和真人電影相比時總是被當做劣等文化。


這種狀況最近略有改善,社會上對動畫的偏見不再像以前那樣深,而無論程度如何、作品所涉及的題材範圍也總算是擴大了一些。比如本作「Perfect Blue」這樣孩子大概看不太懂的作品也出現在市場上,亦證明了環境正在好轉。


此外,最近數字技術也被積極地運用到了動畫製作中來,我認為這將進一步拓展動畫作品的表現手法。而我也希望業界對作品內容的開拓不要落後於技術的進步、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能產生更多超越現有概念的作品。從作品數量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來說,目前日本的動畫產業正處在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或許這也是一個決定性的階段,我們將在這幾年裡看到業界是否能抓住這次機會鞏固並拓展自己獨特的日本動畫文化。


文章轉自 編輯/譯者:范克里夫大尉






640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