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彌賽亞創意
《Future Star動漫誌》為2018年5月23日由彌賽亞創意工作室發行、第一個專門為台灣動畫與漫畫報導為主的網路雜誌。希望以刊登台灣原創動畫、學生獨立製片、漫畫創作者、幕後製作與訪談評論等為主體內容的線上誌。
★ 台灣動漫創作者深度專訪
★ 新生代工作室專案幕後、創立過程
★ 台灣動漫作品連載 ★ 動畫前期創作採訪
★ 動畫作品評論 ★ 動畫產業研究
★ 學生獨立製片
★ 動畫專題相關報導
★ 國內動漫活動消息
預計一個月一〜二篇訪談報導,也歡迎大家一起踴躍來投稿喔(hellomcsservice@gmail.com)
《Future Star動漫誌》第八篇創刊系列文章,很開心的請到原形態動畫工作室導演黃鴻志接受我們的專訪深入報導。

Q:《餓男專賣電》最初的靈感來源?或影片構想、創作理念等? 想以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特色與人文精神為故事內容,開創具有土地特色且富含台灣精神的動畫,希望以這故事表達出人情味在生活中的可貴,不會因身分地位而產生區別。主要理念再於想透過影片讓人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和正向的力量,同時讓觀看者覺得這動畫充滿樂趣。
Q:請說明3D動畫製作流程,或2D動畫手繪吸引人的地方...還有創作中最重要的關鍵要素? 我認為不管3D還是2D動畫,前置作業都極其重要,吸引人的故事和畫面設定缺一不可,跳脫動畫類型之外,對我來說都可算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這對動畫來說又影響更大。創作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劇本與角色魅力,沒有好的劇本幾乎一切都會變成白忙一場,甚至會讓我在創作過程中就對作品失去信心與興趣,好的角色設計可以讓我在外觀因素上對創作保持熱情,因此兩者缺一不可。
老實說,雖然我公開發表的作品包含在豆油瓶工作室期間所產出的都是3D動畫,但相較於3D動畫創作,我更偏好於2D的逐格手繪動畫創作,團隊合作外的作品我都採取手繪來進行動畫創作。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我對於手繪經過創作者本身轉換後所得到的圖像會比較純粹,也更為單純,較不受限於軟體的限制,其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有更多作者本身的個人特質和獨特性;其二是手繪動畫在於型體變化上的自由度,那種只有手繪動畫才有的畫面表現力令我深深著迷,是我無法抗拒堅持手繪動畫創作的原因。

Q:關於前期企劃準備?尋求資金或前製發展過程? 這部作品發想時期就是以輔導金的補助資金目標,前期企畫早在2007年底就開始,只是當時算是第一次創作長達10分鐘以上的動畫,當時劇本還有待加強,第一次的投稿落選,後來檢討時,針對劇本與分鏡上大修,而這期間又因為其他工作忙碌的關係,又過了兩年才再次投稿,2010年初才入選輔導金,也是這部作品唯一的資金來源,前期企劃拉長到快3年。
Q:後期參展、比賽或宣傳、行銷上的規劃? 這部片有參加許多國內外的比賽和影展播映,入圍國內的金穗獎、台北電影節等,國外的羅馬尼亞Kinofest2012動畫競賽等。宣傳期我們在北中南各地有舉辦校園巡迴展,到許多大專院校放映宣傳,獲得熱烈回響,更在2012年配合飛魚創意的動畫紮根計畫到台灣各地的國中小學巡迴演講宣傳這部作品,後來也收錄在工作室於2012年發行的一張短片創作合輯「寶島來逗陣」之中。
Q:關於導演的功課?或製片的職掌?工作上如何劃分? 對我來說,導演最重要的功課是想出一個好的劇本,然而在團隊合作中,最重要的除了想出好劇本,在團隊成員的工作分配中又更必須將每個成員的能力發揮到最大,且不互相干擾,並讓成員都能對影片的製作產生向心力,這有時候必須在作品上有一定程度的讓步,才能讓團隊成員認為自己也是這部作品的其中一分子,也是創作者之一,培養自己與團隊的心理素質更上一層更是動畫創作在漫漫長夜之中導演或製片該負擔起的責任之一。

Q:「豆油瓶動畫工作室」的創立過程?與「原形態動畫工作室」成立的理念? 「豆油瓶動畫工作室」草創時期成員都是由崑山科技大學畢業,我們是將大學時的團隊合作默契轉變成工作室成立的契機,也因為得到輔導金且順利製作完成,於是大家便集資成立了工作室,於2007年開始,後來由於個人的人生規劃原因於2014年離開。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對於動畫創作的初衷依然不變,「使自己能真正從事動畫創作的工作」,而若要能達到,就必須有能力完成一定水準的作品。經歷過豆油瓶的那段時間,雖然產出幾部作品,但更發現對於自己當時具備的能力還遠遠的不足,於是在經過研究所(2012~2017)那段時間,除了工作之外再進修,想辦法補足對於動畫創作不足之處,更不甘於就此放棄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於今年2018年成立「原形態動畫工作室」,繼續延續創作之路。
Q:談談對於台灣動畫產業的觀察? 建議? 台灣借鏡於以往的代工經驗的興衰與目前的亞洲代工市場的兢爭狀況,應該要認清我們國家對於代工產業不具優勢,必須發展開創性的、產業源頭的公司,原創IP動畫或電影才是我們有可能出頭的產業,台灣也具有不少創意和執行人才,這也是唯一可以跳脫以人力數量去跟同業競爭的狀態。
Q:請舉出最喜歡的動畫作品或導演?喜愛的原因、印象深印的畫面或手法、風格? 我認為我喜歡一個導演的作品並不會也喜歡他那個人,但若以作品來說,一直都有再增加與改變,宮崎駿的敘事手法和畫面呈現的氛圍是令他成為我喜歡的導演之一作品,希望往往都是他講述的主題,我想許多人都需要。山村浩二是我近期另一個喜歡的導演作品,頭山,是我對他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對於人性內心的想像充滿趣味與荒誕,不管在畫面或故事敘述上都較具藝術觀點,使我覺得極具個人特色。不過往往我都不是特定喜歡某個導演的作品,而都是只針對某部作品。

Q:談談下一部新作品的題材方向? 這五年期間,於動畫創作上,我大多是在進行故事的發想與訓練寫作,而在其間也於研究所畢業時,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方向。這部作品在故事上與我以前所喜好的劇情類型大不相同,主要是以荒誕的日常來講續人類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那些令人不忍直視的行為。形容人們對於財產這件事情的看法與作為在我的觀察中是怎樣的一種行為,用我的看法去呈現。
Q:對於台灣動畫教育的期許? 我覺得必須從人文上的創作觀點與技術培養上同時並進,應該以開拓專業人員的同時,培養具有更多以動畫創作為媒材使台灣具有更多人文關懷與自我文化意識認同的人才,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壯大產業與國家,才不會變成空有技術而沒有文化水平的創作者和創作環境。
Q:哪些事情(例如:生活、觀察、速寫、閱讀、看電影等),對於動畫創作是很重要的? 我認為持續創作中的輔助都是重要的,唯有進行一件創作的開頭才會有目標的去尋找需要的速寫目標、閱讀書籍的種類、參考電影中所欣賞的、生活中所需要去特別注意有助於創作的觀察。我認為這是由源頭追朔需求的事情,不能本末倒置。不管是在故事上或者畫面創作上都是如此。

Q:給相關科系學生、新生代創作者或導演的建議? 許多現今學生的作品在技術上已經都不差,有些比起我更過之而無不及,但在故事創作上的創意,我認為應該想辦法提升自己對於創作類型的多樣性與原創性,當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後應該提升的是創作力的本質,為有這樣才能在有朝一從事動畫的工作時,成為有助於產業發展的一份子。
Q:《餓男專賣電》在企劃、製作、發行過程中,最令您們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 另我覺得深刻的是當時這部作品是在時間較為緊迫的情況下完成,因為當時有另一部作品也在進行,可以說是分身乏術,忙到焦頭爛額,幾乎都是睜開眼睛就到工作室報到,身心靈就在這樣極度壓迫的情況下度過了6個月,很佩服自己的抗壓性能撐過那一年,經歷過這次的創作經驗,自己覺得以後應該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自己。但也不太想再繼續嘗試這樣的創作生活,經歷果此次之後,感覺到提高創作時的生活品質是為了能更長久的持續創作。

2019年製作在台南府城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動畫宣傳片擔任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