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uture Star動漫誌

【2019未來之星】專訪《暑假最後一天》北藝大創作團隊與《山雞》新銳動畫導演周子羣




採訪編輯:彌賽亞創意/Amo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張晏榕

★ 《暑假最後一天》獲獎經歷:

2018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最佳動畫」、 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動畫組「銀獎」、第十三屆螺絲起子學生短片創作影展動畫類「佳作 」等


關鍵字:北藝大動畫系、暑假最後一天、山雞、動畫前期、台灣新浪潮時期、長鏡頭、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


Q: 《暑假最後一天》最初靈感來源及影片構想?

子羣:會想到用「煙火」這題材的原因其實有點好笑,當初我們因為都想做和屁孩有關的動畫所以才決定一組,寒假在線上討論故事時,原本陷入困境,大家遲遲想不出理想和屁孩有關的題材,因為當時剛好遇到過年,高雄市舉辦西子灣煙火秀,在網路上有直播,我就跟組員說:「我們先休息一下,我想看一下直播。」直播看完,組員自暴自棄的亂提:「不然做煙火好了」,結果大家突然覺得這個可行,就往這方向前進了...哈哈哈...



Q: 可否談談《暑假最後一天》世界觀和角色設定的發想過程?

信萱:

世界觀:最初,團隊是為了發展以「孩子」為出發點的故事,過程中重心緩緩轉向至探討孩童成長中的「惡」。但在後期,我們發現由「逃避」,這個每個人心中都有的「惡」為出發點,將孩子這個純粹的角色帶入,令成長或未成長的觀眾,都能夠好好去思考成長與逃避之間,是否有決定性的關聯?亦或者逃避只是我們的本能呢?


角色設定:做初期設定時,我們給角色們的背景也做了設定。例如:主角A(平頭)男孩是隔代教養的家庭,從小就是阿嬤拉拔長大。平時阿嬤要出門工作無法陪伴,所以他常常偷偷騎阿嬤的腳踏車,帶看似小弟的朋友們一起到處玩。B(連身帽)男孩則是家中最近有一個新成員誕 生,剛當上哥哥的角色,在個性上沈穩的他,也會比較傾向帶領沒見過世面的C(遮眼)一起玩,諸如此類。



Q: 如何準備動畫前期(企劃、美術、故事、腳本、分鏡)發展的過程?

子羣:前期部分,或者說是整部片的每個部分,都是我們三個組員一起討論大方向,再由負責美術、分鏡的組員,進行細節的製作。像是腳本的部分,大家共同討論出煙火的劇情主線,兩條故事線的非線性敘事,交叉剪接的敘事,然後再由我進行分鏡的繪製。


Q: 請說明《暑假最後一天》這部作品最大困難或挑戰的部分?

子羣:我覺得這次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嘗試加入對白,加入對白在動畫製作上其實是麻煩度增加很多的選擇,從前期寫劇本對白開始,琢磨每句對白符合角色性格、情緒、必要性,到尋找演員、與演員溝通,中期製作動畫時對口型,後期音效對白必須符合場地空間感,以及製作字幕。真的是會變得非常麻煩,但由於希望這部片能貼近生活,我們還是決定挑戰下去。



Q: 影片完成後參加影展、比賽或展覽的一些心得?

子羣:因為《暑假最後一天》和過去擔任動畫的作品《獵人獵人》,榮幸的讓自己幾乎參加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影展,因為參加這些影展讓自己更了解影展,有機會接觸更多作品、更多創作者,可以說是更打開自己的眼界。每個影展都有每個各自的特色,從「台北電影節」可以看到一群為台灣電影努力的人,從「台中國際動畫影展」能看到為台灣動畫努力的業界人士、學校學生,與他們的交流也更接觸到台北藝術大學外的創作者們,讓我們看到更多類型的作品、創作者及業界人士。



Q: 聊聊這部《暑假最後一天》大二的作業,當時團隊專長及分工方式?

子羣:這一部片是大二創作課的作業,當時我們會變成一個團隊,來自我與另一個同學信萱剛好都想做關於屁孩的故事,而剛好她想嘗試美術,我想嘗試分鏡,我們就一拍即合地變成了組員,而後來姿穎也聽說了我們要做一個關於屁孩的題材,而他想嘗試動態,我們便組成了團隊,所以我們的屁孩的題材和每個人的職位在一開始就是定下來的,而後來關於煙火的細節、情節,都是後來我們在詳細討論發展出來的。而後來美術、分鏡的部分,都是三人共同討論出大方向,再由各自負責的組員製作細節。


Q: 請舉出最喜歡的動畫作品或導演?喜愛的原因、印象深印的畫面或手法、風格?

子羣:自己蠻喜歡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作品有蠻受他影響的,自己蠻喜歡「台灣新浪潮」時期的作品,喜歡他們那種紀錄台灣的寫實感、長鏡頭的敘事, 所以在《暑假最後一天》和我後來的畢業製作《山雞》,都運用到幾個「長鏡頭」的鏡頭,我覺得長鏡頭是一種把戲中故事時間完整呈現的敘事,他沒有剪接,所以能讓觀眾體現時間,更進入劇情,而少了剪接,觀眾在觀影中不是一再的被給東西,而是可以靜靜得注意畫面中角色的表演,情緒,是一個我喜歡觀看也喜歡使用的敘事方式。



Q: 談談對於台灣動畫產業的觀察? 與國外動畫產業的經驗對照建議…

信萱:因為還是學生,要談論對台灣產業的觀察還不敢當。但因自己去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的動畫系交換了一學期,期間也有幸遇上荷蘭知名動畫產業論壇PLAYGROUNDS,所以能夠大致說一下我看見的荷蘭產業(可能也是某部分歐洲國家的縮影)和台灣的差異。


首先,荷蘭學習動畫的學生對於該產業發展是看好的,他們提到因為荷蘭政府正積極努力栽培這一塊,所以學生對自己的出路很有信心。此外,上面所提到的PLAYGROUNDS,則是在荷蘭算大型的產業論壇,會邀請許多知名的業界人士來演講,也有人才媒合的環節,但主要是著墨在於演講的部分。在參與PLAYGROUNDS時,我發現不免俗地,演講邀請的陣容大多為知名動畫工作室(特效及3D居多)和一些知名的角色設計師(可能來自皮克斯、迪士尼等等),跟台灣辦活動時會邀請的產業人士其實大同小異。所以由此可知,大家對於成功的動畫產業,第一直覺仍有一個指向性明確的指標,而這個直覺是沒有國界的。


我想台灣學動畫的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專業和未來,可能是多了荷蘭一些不確定。我們不知道也不確定什麼是台灣的動畫,但又會有聲音說,要先做好才行,你技術都不及他人了,還硬咬著一定要台灣味不放。這樣的矛盾,在跌跌撞撞四年,面臨畢業時,才會發現其實好像不管加入哪個工作室都大同小異,可能出社會後也沒辦法有太多力量繼續做自己的作品。我相信許多人是想要為這個產業盡心力的,但又想這或許不是單純政府挹注資金就能解決得了,也許跟更大的結構有關,也不是我三言兩語能夠說嘴的,畢竟看到的面向還太少。身為一個明年畢業的學生,只期許未來的環境能夠讓人持續產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又能同時溫飽,讓台灣的動畫產業能夠有正向的循環不斷產生。



Q: 聊聊在北藝大動畫系時,動畫的學習環境或老師的教學方式?

姿穎:我們系上主要是教動畫的基本概念,例如:十二項原理、鏡頭語言等等,延伸應用偏讓學生們自己摸索,風氣蠻開放自由的,鼓勵嘗試,二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自主創作短片,同學間都會互相交流,老師比較偏提供意見、指引方向的角色。


Q: 覺得平時哪些事情(例如:生活、速寫、閱讀、看電影等)影響了你的動畫創作?

子羣:對我來說影響最多的就是生活吧!一直以來的作品都比較貼近生活、台味感重,就是因為自己在南部長大,生活中充斥著台灣味,所以相較於日式或美式動畫,自己反而想要做貼近生活的作品,所以自己的東西常常是既不日式,也不美式的某種有點台式的風格。



Q: 給剛進動畫相關科系的學生們一些建議?

子羣:哈哈...其實自己也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或新生代創作者,還沒什麼資格給其他人意見,但如果是給剛進大學的大一、大二新生的話,回想自己剛進北藝大動畫系時,都還不知道要創作怎樣的作品,但現在則一直努力嘗試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真心要建議的話,那就是努力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Q: 其他補充說明...

在《暑假最後一天》擔任導演的周子羣,北藝大的畢業作品是《山雞》;擔任動態設計的陳姿穎,畢業作品是《週末夜》;擔任美術設計的葉信萱,因大三出國交換學生,目前還在構思畢業製作。


周子羣粉絲團【阿周 A Chou】


【2019未來之星:遇見過去和未來 ★ 臺灣原創動畫交流論壇 X 聯合映演】

活動時間:2019年09月21日 13:30~21:00

活動地點:台北真善美劇院、西門紅樓

報名購票: http://sc.piee.pw/KGTLF





760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