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彌賽亞創意/Amo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張晏榕
★ 《當一個人》獲獎經歷:
2018年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臺灣動畫獎首獎」、南方影展 動畫類「評審團特別獎」、27th St. Loui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入圍、金穗獎「最佳動畫片獎」、「美術設計獎」及「聲音設計獎」,與2019年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片」、「最佳美術設計獎」、Tokyo Anime Award Festival 入圍、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tuttgar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Les Nuits en Or 受邀放映
關鍵字:當一個人、旋轉犀牛工作室、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停格動畫、台灣文化、傳統捏麵人、法國凱薩影展
Q: 《當一個人》最初靈感來源、影片構想及創作理念?
本片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的觀察,大約在兩年前親眼目睹修理紗窗的老人,出現在台北街頭覺得不可思議,可以說是老人與城市強烈的違和感,因而引發了創作的動機。科技AI網路加速了全球化的今天,人的價值無法凸顯,一生只會一種技能幾乎無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生存,本片試圖用旁觀者和偷窺者的角度,去思考「當一個人」的條件是甚麼? 「當一個人」的尊嚴是甚麼? 當我們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如何面對生命的尾聲?
Q: 可否談談《當一個人》的世界觀和角色設定的發想過程?
本片讓觀眾窺視一個獨居在海邊破宅的老人,如何開始他生命的最後一天,場景從海邊的鐵軌違建,一路發展到壅擠的大馬路、菜市場、廟口。在視覺呈現上雖然看似寫實但其實時間空間是錯置的,有點像模糊的夢境或不確定的概念,我們在設定上這是老人一生的最後一天,理應出現幻覺幻聽的傾向,因此老人的外顯行為看起來是僵硬、為難、勉強的感受,這個部分為凸顯離世時不再受肉身拖累的暢快。
Q:如何準備動畫前期(企劃、美術、故事、腳本、分鏡等)發展的過程?
我們會先在故事概念成形時畫下一些關鍵的場景和傳達情感的畫面,和製作團隊討論過意見之後,才開始發展成本能負擔的腳本和美術。坦白說在台灣要做高品質的停格動畫,面對的現實問題一定比技術問題大,因此為了整部片的完整性一定要有完善的計畫才能順利執行。
我們通常在工作期程表的階段,就會知道每個製作流程不能超支的各項成本,有限制對團隊作業而言是好事,若任由美術腳本非常天馬行空地發展變更那真的是無法執行創作!
所以簡單來說我們在企劃之前可以非常有創意,但進入企劃階段就是設法在有限條件中作出最高品質的表現。
Q:《當一個人》籌備階段、尋找資金、籌組團隊及提案補助等過程?
如以上所言,在台灣做停格動畫最好有低耗能高輸出的覺悟!在籌備階段能動用的人情有限,主創者一定要勒緊褲帶先投入時間金錢作出一個雛形(至少腳本美術一定要先有畫面和想像)。旋轉犀牛工作室的作法是一邊接案賺錢一邊創作燒錢,如果幸運得到政府補助就開始請人進場支援,反之就自己逼核心夥伴做到死(笑)。當然為了節省經費要精打細算,不能有冗員存在! 也要盡量讓攝影棚正常運作(通常攝影棚會卡在打光不順利或道具場景維修)。
我們非常幸運的地方是提案補助幾乎都很順暢,《當一個人》是申請了106年度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在此計畫中要作出100尊手作公仔+1000本繪本+15分鐘的停格動畫影片,後來才發現執行起來真的跟自殺沒多大差別。
Q:請說明《當一個人》停格動畫製作過程,還有技術上最關鍵和困難的部分?
旋轉犀牛工作室在製作停格動畫的工法是源自於傳統捏麵人技法,一直以來都刻意不使用開模和3D列印主要就是要和國外的技法作出區隔。但直接塑形的問題在於製作者的手感和速度無法統一,我們的做法不能是拆解工作流程化必須是美術責任制,這一點和國外也是非常大的區別。開拍之後的每一個鏡頭都很困難,尤其是擬真的動畫表演只要稍有差池就會被觀眾發現,我們的動畫師幾乎已經是台灣最強的停格人才了,但在拍攝瀕死老人緩慢的動作上還是面臨一再重拍的處境(快節奏的動作片類型動畫相較之下好拍很多),但對刻意需要練底氣的我們來說這都是必經之路。
Q: 可否談談《當一個人》團隊背景、分工模式,與之前《巴特》創作有何不同?
簡單來說《巴特》製作期長達三年資源非常少經驗也不足,《當一個人》接在《巴特》之後製作期一年內能完成跟經驗和腳本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我們不是影視科系出身的,所有動畫技術都是上網自學,再透過實際操作之後的經驗累積,所以《當一個人》基本上就是在修正《巴特》在劇本、運鏡、音樂、製作上犯的錯誤(當然也產生了新的錯誤),但我們沒辦法求最好只能求更好,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比較知道導演的責任是甚麼了~(笑)參加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影展之後就明白沒有人有義務去理解製作過程有多困難,團隊之間怎麼擦槍走火,經費如何不足等細節,如果一部片不好看那麼導演就是對內對外都要負完全責任,真的很可怕。
Q:影片完成後參加影展、比賽或展覽的一些心得? 聊聊國外影展的一些收穫...
《當一個人》在台灣影展成績表現蠻好的,但國外影展成績不如預期。我們檢討原因可能是文化差異或速度太慢或這次表演求擬真,少了很多動畫的觀賞樂趣。在得金馬獎之前我經常被核心團隊檢討(因為參展成績不算好),所以《當一個人》得金馬最佳動畫短片之後我的心情其實是鬆一口氣大於喜悅,欠了一屁股的人情債總算能慢慢清償。比較意外的是《當一個人》受到法國凱薩影展的邀約,成為全球35部年度最佳短片的一員,在今年6/10-20會去法國巴黎和羅馬等多個城市去和全球菁英交流,明年也受邀去加拿大開工作坊,這都是我們完全沒有預料的收穫。
Q:談談對於台灣停格動畫(或偶動畫)產業的觀察與建議?
台 灣 目 前 沒 有 停 格 動 畫 產 業 喔! 但我可以就今天的生態和對未來的期許做一點分享:台灣作停格動畫最大宗還是學生,離開校園之後還能繼續作停格動畫的驟減變成小貓四五隻,原因不外乎是偶動畫難以回收的製作成本不符經濟效益,雖然這一點絕對不能拿來當藉口但現實考量確實逼退了大多數人。我們對外很少勸別人進入停格動畫領域(之前還曾被誤會是我們怕增加競爭對手),其實是真正投入作停格動畫的創作者就等同藝術家,必需有為藝術犧牲的覺知,相較於玩票體驗的時候高成就感又好玩,這種心理落差大家可以自行腦補看看喔。
建議就是在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台灣做法,不能肖想直接搬國外那套流程回來使用,絕對會死的出乎意料的快。
Q:覺得平時哪些事情(例如:生活、速寫、閱讀、看電影等)影響了你的動畫創作?
想法影響創作最多,其他影像刺激也會(電影、插畫、環境),我近年來一直推薦大家上網去查(台大開放式課程),腦補大量的知識常識對創作非常有幫助,而且最好去聽不熟悉的領域課程來刺激現有框架。因為我們的工作長期消耗眼睛和雙手,所以我都用聽課或聽講座的方式來進修,作影像的人還是有社會責任也不能亂想一些糟糕的東西,隨意地傳播,不論何種角度切入題材都要有自己的論述和創作立場,畢竟要對觀眾負責還是必須下工夫。
日常生活中我喜歡觀察陌生人,就他們的外顯行為編出各種故事,所以我故事其實超級多根本不擔心沒想法怎麼辦。
Q:對於台灣動畫教育的期許?或聊聊在學校講座、實習生或工作坊,帶學生學習偶動畫的過程及經驗。
現在是自學的時代,老師若有實務經驗就分享若無實務經驗就引導和給資源,這兩者同等重要。
我們通常會去學校和學生接觸大多是帶畢業製作(停格動畫組),再來就是講座經驗分享。
旋轉犀牛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我們對動畫甚麼都不懂(跟學生一樣),然後經過自學、實驗、失敗、再試非常多次之後得到的結論對學生有直覺性的幫助。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把多年的心得擠進新書《台灣哪有偶動畫》的原因。
Q:給相關科系學生、新生代創作者或導演的建議?
以全球化的今天來說台灣已經沒有輕鬆簡單的事情可以做了,建議大家哪裡困難哪裡去,困難的地方人少好呼吸,反正我們也沒有人口或市場紅利,可以思考一下這個世界為什麼需要台灣?台灣為什麼需要好創作?盡量不要侷限在自身的問題,以自己為圓心拉出一條長長的直徑去思考生命的路徑,有能力的時候就幫別人,沒能力的時候就幫自己,祝福大家。
Q:可否談談未來的製作與創作計畫、最新作品?
我們最新的作品內容堪稱是大範圍攻擊,每個台灣人都打的到,所以我應該會被大家討厭死(笑)。
原本工作室的計畫是三短一長(三部短片之後計畫作一部長片),如果能完成真是台灣奇蹟,自從跑過各大影展之後發現影片真的是很好的文化輸出突破口,其中停格動畫因為製作門檻有藝術性加分,旋轉犀牛五年內都會為長片儲備糧草長期抗戰,願祖師爺祝福我們。
Q:其他補充說明...
前陣子剛從法國凱薩影展和其他三十幾國導演交流完畢歸國,有一點心得跟大家報告:不論是真人敘事短片或紀錄片、動畫片,導演的價值觀論述很重要,技術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影片能否啟發觀眾的生命觸動到靈魂。畢竟這個時代已經不缺影片,缺的是優質影片。
【旋轉犀牛原創設計工作室】
【2019未來之星:遇見過去和未來 ★ 臺灣原創動畫交流論壇 X 聯合映演】
活動時間:2019年09月21日 13:30~21:00
活動地點:台北真善美劇院、西門紅樓
報名購票: http://sc.piee.pw/KGTLF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