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學文創系蕭心柔(中)以「石板下」為名,透過動畫呈現排灣族「室內葬」文化,成功入圍2022年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林和生攝)
《石板下》動畫呈現排灣族「室內葬」文化、探討生死議題 屏大學生入圍美國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製片人影展
中國時報 / 記者林和生 / 屏東〔2022-03-26〕
「石板下」探究室內葬 入圍美國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製片人影展
屏東大學文創系大四女學生蕭心柔,透過自身動畫專長,以「石板下」為名,深入探究排灣族即將消失的「室內葬」文化,作品傳出入圍2022年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製片人影展,將與另外8部影片一起公開放映。
蕭心柔表示,這是一部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的動畫,透過2D逐格動畫呈現,內容在講述一位臥病在床的病患,對生命即將終止而產生恐懼與無助,殊不知祖靈與部落守護神百步蛇卻始終圍繞在主角身邊靜靜守護,給她繼續向前的動力。
整個故事以「死亡」與「回家」作為軸心,並用色彩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帶領閱聽人享受回到家的溫馨時光,動畫最後以開放式結局收尾,讓觀眾更有想像空間,不管最後是生是死,生命一定都會有結束的時刻,但是不管身在何處,只要回到源頭,「家人」始終都是能陪伴我們一起面對未知與恐懼的後盾。
排灣族耆老表示,過去族人有強烈家的觀念,因此覺得家人即使過世還是一家人,尤其自然死亡都被視為善靈,會一直守護這個家;因著這種想法,他們會在石板屋挖地窖,把過世家人埋在裡頭,直到日治時期,日人禁止室內葬,加上基督教傳入,傳統已逐漸消失。
蕭心柔坦言,在部落進行田調時發現,除了7、80歲以上長輩曾經看過室內葬外,年輕一輩甚至鮮少知道這項傳統,不過透過深入探究意涵,才了解到這看似恐怖的形式,背後竟有著對家人緊緊相依的溫馨情感,做完這次研究,更懂得珍惜與家人相聚時光。
屏大文創系指導老師古淑薰認為,這次畢展同學們針對在地族群與文化,以田野調查及深入研究,分析其中文化內涵後,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充分將各族群文化與新媒體科技、創意設計結合,從固有脈絡中延伸,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石板下》動畫呈現排灣葬禮習俗 作品入圍美國亞利桑那電影節
原視新聞網 / 屏東〔2022-03-26〕
早期排灣族的傳統葬禮是使用室內葬,會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安葬離世的親人,在排灣族傳統文化上是有其特殊的意涵。屏東大學文創系師生,用自己創作的2D動畫「石板下」,紀錄排灣族這個特殊的葬禮習俗,現在這個作品也入圍了今年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製片人影展。
一名臥病在床的排灣族人,因生命即將結束而感到恐懼與無助,但肉眼看不見的祖靈與部落守護神百步蛇,卻始終圍繞在身邊靜靜守護,給予他繼續向前的動力。屏東大學文創系學生創作的「石板下」2D動畫,將排灣族傳統室內葬文化,用溫暖的故事方式呈現。
屏東大學文創系大四生蕭心柔說明,「室內葬就是排灣族的一種傳統的葬禮儀式,他們會把過世的親人,埋葬在自己住的石板屋底下,會用屈肢葬的方式來埋葬,代表就是過世的人重新回到媽媽的子宮裡面 ,所以我們就轉換成用病人即將過世的故事,讓室內葬的意涵,代表家人都住在一起,可以發揚出來。」
在協助遷村到吾拉魯茲部落的族人傳承文化下,經過與部落討論及田調後,以消失的室內葬為主題,紀錄這個特殊的葬俗,故事以「死亡」與「回家」為軸心,用色彩變化呈現2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帶領觀眾享受回到家的溫馨時光,動畫最後以富有想像空間的開放式結局收尾。
屏東大學文創系老師古淑薰解釋,「我一開始知道(室內葬)的時候,我會有一點害怕,為什麼家人是葬在自己的家裡面,可是當我更了解之後,訪談之後覺得,是一種守護的力量,排灣族石板屋家屋的那種力量,所以心柔就透過把這樣的意義昇華,透過她的創意,透過不同色調,將原本是黑白然後變成彩色。」
排灣族人認為自然死去的親人會成為善靈,守護自己的家,「石板下」2D動畫,深入探究因時代變遷而消失的排灣族「室內葬」文化,這個作品也入圍2022年亞利桑那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製片人影展,屆時將與另外8部入圍影片一起公開放映,讓世界看見台灣原住民族的獨特文化。
【新聞稿資料來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