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副研究員李坤修等人研究距今2500年的上里遺址,研判就是台灣史前文化進入金屬文化的跳板。圖為民國106年3月間,史前館和台東縣政府人員前往上里遺址調查。(檔案照片)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8年11月16日
【台灣史前時代進入鐵器 (金屬)時代的三和文化「上里遺址」】發現陪葬陶罐、條狀玉飾、石板棺 還有巨石文化遺物單石、石柱、石輪等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08年11月16日
台東史前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金屬文化,卑南遺址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這些2千年前失落時空的考古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坤修的上里遺址調查,解開了謎題。
由李坤修、史前館研究典藏組長葉美珍、專案專任助理陳柏仰共同主持的「台東上里遺址調查計畫」,歷經15年、2階段的開挖,今年提出總結報告。
這項調查報告,解開台東考古界這些2千年前的謎-史前時代的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鐵器時代(金屬文化)的三和文化、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又跑到哪裡。
李坤修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卑南文化距今2300至3500年,是台灣史前文化的晚期;接著就是距今約2300至1000年左右的香蘭遺址,也就是三和文化,代表開始進入鐵器文化。
不過,卑南文化如何與三和文化連接,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去了,史前文化到鐵器時代的跳板在哪裡,始終找不到相關的遺址。李坤修指出,上里遺址就是2千年前這個失落的時空。
李坤修表示,上里遺址距今2500年,至少包含卑南文化晚期及三和文化早期兩個發展階段文化,充分顯示上里遺址屬於卑南文化晚期發展的環節之一。因此,可以說,從卑南文化進入上里文化,再往南發展成三和文化。
李坤修舉例,在上里遺址挖出的陶甕有橋形把,這是卑南文化的主要把手類型;另外,也挖出三角形橫把,這是三和文化早期發展出來的陶把類型,這些成為三和文化的代表性特徵之一。
因此,在上里遺址同時出土橋狀及三角形狀把手,顯示此遺址內的文化層應跨越卑南文化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同時也顯示這兩個文化之間的連續發展關係。
台東上里遺址出土的陪葬陶罐以小型的雙豎把罐為主,但其中包含1件方口罐及1件帶刺印紋的紋飾罐(圖),顯示上里遺址與卑南文化具淵源關係。(史前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傳真 108年11月16日
另外,上里遺址出土的陪葬陶罐雖以小型的雙豎把罐為主,但其中1件方口罐及1件帶刺印紋的紋飾罐,其特徵與卑南遺址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的特徵相同,顯示上里遺址與卑南文化具淵源關係,同時證明上里遺址石板棺墓葬形成的年代可能在距今2300年。
根據李坤修等人提出的結案報告,上里遺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上里部落南方,再往上海拔約500至550公尺的一片緩坡上,是一處山區遺址。
上里遺址所在地,早期有布農族人開發種植苦茶、檳榔等經濟作物;民國93年前,由李姓農民將整片緩坡承租下來開闢為農場,因使用大型農業機具進行整地、耕耘,造成遺址嚴重破壞。
民國93年間,經當地人指引,李坤修前往遺址調查,發現大量散布於地表的陶片、石器、玉器,及巨石文化遺物如單石、石柱、石輪等。
民國102年間,史前館考古隊李坤修等人開始挖掘未受到破壞遺址,挖出6具石板棺墓葬,伴隨豐富陪葬品,主要有600餘件玉質標本。(編輯:戴光育)1081116
推測是台灣史前文化進入鐵器 (金屬)文化的上里文化,因為應耕種大部分已破壞,民國106年考古人員前往探勘,地面還可看到巨石文化遺物如單石、石柱、石輪等。(檔案照片)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8年11月16日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