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雷厝遺址」千年貓兒干文化】雲林麥寮「番王墓(虎尾壠王)」之謎 挖出大量貝塚、鹿骨遺留 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 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2005/12/10

已更新:2022年12月12日



圖片來源: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雷厝遺址」千年貓兒干文化】雲林麥寮「番王墓(虎尾壠王)」之謎 挖出大量貝塚、鹿骨遺留 當時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 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聯合報/記者王傳明/麥寮報導〔2005/12/10 〕


雲林麥寮「番王墓」之謎 「雷厝遺址」聲名大噪


雲林麥寮鄉雷厝遺址因傳有「番王墓」,而聲名大噪,由於地方民眾常在整地時挖到古文

物,卻隨意丟棄,造成文化遺物遭受破壞,讓地方文史工作者很痛心,計畫推動成立雷

厝遺址文物館,妥善保存這批文化資產。


雲林麥寮鄉雷厝村居民曹福星89年整地時,僱用挖土機挖掘出不少陶瓷器及貝殼,通知中研

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到當地試掘,後來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有夾砂陶、瓷片、

瓦片、硬陶、鐵器、玻璃珠、瑪瑙珠與骨器。這些文物的出土,顯示當時生活型態以農

業為主,而大量貝塚的發現,則表示依賴海洋資源程度甚深,且大量出土的鹿骨遺留,

說明當時也依靠狩獵維生,同時也有可能利用鹿肉、鹿皮進行貿易,換取其他生活資

源。


劉益昌認為,這些出土遺物可能與文獻記載中國明朝以來的海外貿易行為有關,透過遺

址研究,有助於了解荷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社會與外界,甚至與中國東南沿海漢人之間

的互動與交通狀況。


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陳南榮認為,貓兒干文化目前發現的遺址在濁水溪口南岸,

相當集中,包括貓兒干、豐榮、雷厝、施厝寮等4處,根據初步調查與試掘,發現這些

遺址年代略有早晚差異。


貓兒干遺址的漢人瓷器,包括青瓷、青花瓷。雷厝、施厝寮則以青花瓷為主,年代較

晚。這些相鄰的遺址是否顯示同一聚落,或是不同的發展階段,則有賴考古工作進一步

確定。目前地方文史工作者已蒐集大批當地出土的文物,希望透過妥善整理展示,讓民

眾了解早年社會生活狀況。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整理雷厝遺址出土的瓷器銅器 蔡智明攝。


雲林麥寮「雷厝遺址」 屬於「貓兒干文化」


(「番王墓」當時是否有「虎尾壠王」存在?當地有王城、王城路、王城溝、番仔溝、番仔城、番仔墓的古地名存在)


雲林麥寮的「雷厝遺址」,屬於「貓兒干文化」,主要分佈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最晚期的史前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1000年開始,延續到歷史時代初期才逐漸消失。


雷厝遺址位於雲林縣麥寮鄉雷厝村聚落南方,當地人俗稱此地為「番王墓」。地理位置為濁水溪南岸沖積平原,地勢相當平坦,鄰近見零星砂丘。土質為砂頁岩、粘板岩混合石灰岩性沖積土,海拔高度約9-10公尺,長約225公尺,寬約175公尺,面積約有40000平方公尺,遺址所在 地受耕種、排水設施破壞少許之外,其餘保存尚好。出土遺跡有番王墓、人骨(番王墓的土堆附近),遺物有陶器;陶器為澄色夾砂陶:夾細砂,硬度約3度,器型以罐形器為主,器表以素面為主,紋飾可見拍打條紋,另外還遺留有清花瓷、漢人硬陶等。


關於貓兒干社


貓兒干社(basjekan、badsikan);(臺灣話:Bâ-jî-kan-siā),又寫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羅亞族的一個社,社址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當地傳統地名仍然稱為貓兒干(臺灣話:Bâ-jî-kan),社地範圍包括今崙背鄉與麥寮鄉一帶。


清康熙年間,該社社地逐漸贌給漢人開墾,《康熙臺灣輿圖》(約1699年-1704年間繪製)時稱為茅干社。



【文獻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34,75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