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東南亞的番神信仰「拿督公」 來探究台灣「地基主」的真面目 源自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2009-12-17〕

已更新:2022年1月28日



圖片說明:旗山 地基主廟(柯站長)



文章整理 / 阿墨斯


從東南亞的番神信仰「拿督公」 來探究台灣「地基主」的真面目 源自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


「地基主」信仰真正的起源,其實是源自於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


在《諸羅縣志》就有記載:「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起自圯。」《淡水廳志》也說:「淡水番亡,用枋為棺,痊原瘞於屋邊,以常時雜物懸墓前。」平埔族群的喪葬文化,大多習慣將遺體埋葬在床底或住家附近。


「地基主」是台灣獨特的民間信仰,往往被視為住家的守護神,不過由於並不具有正式的神格,所以常被歸納為陰神。「地基主」有不同的名稱,例如:「開基主」、「地主公」、「地主靈」、「地靈公」、「厝宅公」或「宅基神」等,台灣人在很多的時機都需要祭拜「地基主」,不同的名稱都能反映出「地基主」在台灣民間心目中的地位。


圖片說明:嘉義中埔 庄內地基主廟(拍攝 / 汪榮林)


圖片說明:地基主廟 外部


圖片說明:地基主廟 內部

圖片說明:台中豐樂福德廟前的地基祠


圖片說明:竹山地神府 地基主廟


圖片說明:地靈公小廟


圖片說明:新莊雙福祠 土地公與地基主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奮起湖福德宮旁 地基主祠


圖片說明:淡水新興福德宮旁 地基主小廟祠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水社寮或梅山太興 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祠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水社寮或梅山太興 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祠


圖片說明:花蓮赤科山 土地公和地基主雙小廟


圖片說明:八里坌的地基蔭公、蔭媽


圖片說明:埤頭三德興廟的地基主公


圖片說明:阿里山地基主


圖片說明:往內埔路上 地基主廟(拍攝 / 潘英海)


圖片說明:地基主祠


圖片說明:樂和路地基主


圖片說明:嘉義中埔 前公田派出所後方 百年地基主廟(拍攝 / 王瑄琪)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818002045-260402?chdtv


圖片說明:淡水鎮百六戛車埕50號民宅附近車道旁 車埕地基主廟

圖片來源:http://gallery.waytogo.cc/main.php?g2_itemId=2760


關於台灣祭祀的「地基主」


文 / 簡炯仁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平埔族人採行「母系主義」,其婚姻為「牽手婚」。適婚女子得牽「恰意」人的手而成配偶;生子之後,娘家產業全歸已婚女兒,亦即「一女招男生子,則家業悉歸之」。這種「有食又有掠」的行業頗吸引「無某無猴又無地」的漢人「羅漢跤」,亦即漳浦民諺:「莿瓜刺刺刺,東都(臺灣)得來去;來去隱有某,不免唐山怎艱苦」的意涵。漢人就把「社四圍植竹林」番社的「新居」稱之為「兜」(平埔語)。


平埔族人為祖靈崇拜,南部族人慣稱之為「老祖」、「太祖」、「老太祖」、「番仔佛」、「太上老君」、「壁腳仔」、「仙姑祖」、「阿姆姆」,或「矸仔佛」(恆春地區)。「地基主」顧名思義為「住家最早開拓的『開基祖』」;既然是開基祖,卻稱之為「地基主」,顯示臺灣人祭祀「地基主」另有隱情。


漢人「羅漢跤」招贅於平埔族人,並強佔「牽手」娘家家業之後,就地安厝,可是一想到「阿立祖」作祟的厲害,心裡難免不安就祭祀祂;不過漢人一向卑視平埔族為「番仔」,當不願祭祀「番仔」的祖靈。「阿立祖」是平埔族部落的祖靈,亦即漢人的「開基祖」,漢人的庄頭或宗族的「開基祖」早已有專屬的祭祀,只好稱之為「地基主」來取代之。「地基主」與「好兄弟」同屬於「無姓氏的孤魂野鬼」,「地基主」的神階卻比「好兄弟」低。


初一、十五,尤其是「七月時仔」,臺灣漢人祭拜「好兄弟」時,就在厝大廳前面「大埕」左邊擺設神桌,以三牲祭祀,神桌左旁再擺一個凳子,上放臉盆水及毛巾。祭拜開始,先燒「經衣」,好讓「歹看面」的「好兄弟」,洗個臉,換個新衣,再來食「鮮臊」。最後燒「壽金」、「九金」及「白銀錢」。漢人祭拜「地基主」就不像「謝外方」祭拜「好兄弟」那麼正式了。「地基主」掌管厝宅的平安,就在厝仔大廳與廚房之間,或天井擺設一張矮低沒靠背的椅子,有些地方就把「地基主」設置在大廳供奉漢人的主神及「公媽」的神案底左邊,稱為「壁腳仔」,以示有別於外方的「孤神野鬼」的「好兄弟」及內方的祖先。祭拜時只擺個五碗飯菜,一般都擺六碗菜,以取「雙數」為吉利,並擺兩雙筷子及兩個酒杯,請「老君」及「老君媽」。除了七月時仔祭拜要燒兩支「九金」外,平時不可燒冥紙,因為平埔族人的「阿立祖」不喜歡「火氣味」,臺灣漢人的祖先只好入境隨「番」俗了。


值得注意的是,漢人祭拜地基主都在大廳與廚房之間,南部地區平埔聚落卻有專屬的「地基主」廟。既然地基主屬於「有應公」之類的鬼神,漢人的有應公廟都背朝聚落,平埔聚落的地基主廟卻面向聚落。



「番神信仰」東南亞的拿督公


(馬來西亞、新加波、印尼、泰國等地的拿督公信仰,也常與乩童、扶乩、問事等祭祀形式結合。)


拿督公(白話:Na Tok Kong)是東南亞民間信仰的神祇,通常見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馬六甲海峽沿岸地區,是一個混合馬來亞祖靈崇拜、回教的蘇非派信仰和中國民間信仰產生的神祇。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稱為「Datuk Keramat」,是伊斯蘭文明傳入東南亞以前就已經存在的神靈。所謂的「拿督」,是對馬來王國的封臣、長老、酋長或貴族的稱謂,當這些「拿督」逝世後,他的子民將他的靈格神化,稱之為「聖跡」(Keramat),祈求他的神靈能夠庇佑地方上的安寧。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並沒有固定的形像,野外的洞穴、老樹、岩石被視為是拿督公的居處,鱷魚、老虎、蟒蛇之類的野獸被視作是拿督公的化身。許多迷信者認為,如果一個地方的拿督公性格頑劣的話,必須定期以香花、檳榔、栳葉、菸草與蠟燭等祭品進行祭祀,加以安撫,否則會引起拿督公的不滿而招惹麻煩。


自馬來亞獨立至1980年代以後,馬來亞馬來人對伊斯蘭教的認識加深,強調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基本上已經摒棄拿督公信仰。不過,拿督公信仰仍有小部分在馬來社群間流傳,衹不過馬來巫師捨棄召喚拿督公降靈的方式,改以「真主的名義」呼喚拿督公辦事。


華人民間信仰認為「拿督公」和「大伯公」是職能相同的神祇,所以給予兩者相同的祭祀儀式,可是馬來人並不以同樣的方式祭拜華人神祇,並將華人的神祇統稱為「Tok Kong」。





























屏東里港「男女祠」遷葬 發掘馬卡道武洛社平埔歷史


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2009-12-17〕


屏東里港鄉載興村早年有埋葬無名骨骸的萬應公祠「男女祠」,去年初祠內供奉的無主骨骸,向村長托夢表示,想遷入鄉內的納骨塔,村民照辦,並且展開田調,了解骨骸由來,近日出版「武洛社平埔族磚仔地地基主」一書,研判早年當地為平埔族人聚居之處。


里港鄉載興村又稱「磚仔地」,從小在載興長大的縣議員丁煙柱說,出書記錄的「男女祠」,是座小廟,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存在,祠內供奉的無主骨骸可能已有數百年。


去年初村長林慶冬,夢見男女祠無主骨骸,表示不想再住祠內,想搬到鄉立納骨塔,村民經過研商,於是拆除男女祠,整理出8大箱較不完整的骨骸,以及10罐完整骨骸,安奉到納骨塔。


磚仔地社區發展協會,於是向文化處爭取到一些經費,研究、記錄、調查男女祠的骨骸由來,由陳孟嘉、陳冠榮主修、黃森松纂修發行出版,正式舉辦新書發表會,盼為子孫留下史料。


【生番獵人頭的敵首棚】似乎是早期一些平埔族群公廨的原型,慢慢轉化成地基主、有應公、萬善爺、百姓公、聖公媽等小廟改建前的原貌。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5,51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