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找回傳統蓋石板屋技術 花蓮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2017-11-22〕

已更新:2022年12月19日



卓溪鄉重建布農族傳統的石板家屋,工作坊今天「完工」,這棟家屋規模較小,高度僅約150公分,比小孩子高沒多少,但屋內地板比室外還低。族人說,石板屋故意蓋低,得彎腰才能進屋,還具有防衛敵人的功能,入侵者「一彎腰,人頭就準備落地」。(記者花孟璟攝)



找回傳統蓋石板屋技術 花蓮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2017-11-22〕


找回幾乎被遺忘的石板屋興建技術,花蓮卓溪鄉21位布農族青壯族人參加「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課程」,花了3週在鄉公所草地廣場搭建一座長寬14.8呎、10.6呎,高5.5呎的縮小版石板屋,今天落成並舉辦結訓典禮,參與學員們都迫不亟待,希望早日回到八通關越嶺道上的「佳心」舊部落修復傳統家屋!


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3年計畫從今年7月啟動,除進行拉庫拉庫溪流域舊部落的基礎研究及調查,更計畫回到舊部落重建石板屋。


計畫主持人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蔣斌說,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巒社、郡社群,早在1930年代就被日本政府「集團移住」到山下,曾住過舊社的耆老當時還是6、7歲小孩,被問起「石板屋怎麼蓋」都說不清楚,營建技術幾乎失傳。


因此本月6日開訓的課程,除找來南投縣信義鄉還會蓋石板屋的布農族人伍玉龍、以及辦過多次石板屋工作坊的屏東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擔任師資,還特別安排耆老帶學員重回舊部落,到了現場看到舊屋遺跡,原本破碎片段的回憶也被喚起,會開始告訴年輕人這些東西如何做、怎麼完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從1930年被日本人強迫搬下山居住後,頭一次族人親手動手蓋石板家屋,今天落成,參與的學員和指導老師等,在屋前高高興興地手拉手唱八部合音。(記者花孟璟攝)


石板屋今天蓋好完工並舉辦結訓典禮,上台分享的學員Sauli Tanapima(高新興)說,這3週「和老婆說不到2句」、天天待工地,就是要親手把石板屋蓋起來,看到屋子漸漸站起來,他感動得差點掉眼淚,讓台下的族人都呼應「大家都一樣啦」!


蔣斌說,花蓮縣文化局的「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為期3年,在營建工坊結訓後,明年1月就要上八通關越嶺道4.5K的佳心舊部落,在駐在所平台下方約15分鐘路程,已選定一處相對完整的家屋遺址進行重建,旁邊還預計闢小米田,明年上半年的計畫就要把佳心家屋完成。


他說,計畫後面的2年,還包括會在佳心附近的其他地點找幾間較完整的家屋來重建,並修整步道,他說,最困難的是要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重新把小米種回去」。他說,還好現在國家公園態度也比過去開放,未來這項計畫還得努力嘗試、突破困難,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需找出最好的處理方式,並希望國家公園與部落共管的相關機制,透過計畫得以逐步成型。


原住民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管制,多年來十分「緊張」,這也是國內首度有原住民族回到國家公園領域蓋石板屋,甚至計畫還打算在屋旁「把小米種回去」,一方面也挑戰了國家公園「尺度」。(記者花孟璟攝)


卓溪鄉舉辦傳統營建技術研習,也包括依照布農族傳統,搭建的四座石板屋模型,可看出矮小的布農族石板建築依山而建,屋前還有石砌駁砍。雖然屋內地板低,但因排水系統良好並不會淹水,低矮的房舍也能避風。(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學習蓋石板家屋的技巧,明年將重回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佳心舊部落重建石板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3,38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