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端午節這裡不划龍舟 屏東九如墓仔埔「傾尾畷」百年民俗 源於馬卡道平埔族人「走鏢」〔2010-06-17〕

已更新:2021年6月27日



新生代參加墓仔埔走鏢「傾尾畷」,傳承地方文化。(記者侯千絹攝)



端午節這裡不划龍舟 屏東九如墓仔埔「傾尾畷」百年民俗 源於馬卡道平埔族人「走鏢」


墓仔埔走鏢「傾尾畷」 屏東九如人端午奇俗


自由時報/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2010-06-17〕


端午奇俗,墓仔埔走鏢「傾尾畷」。


贏最後一趟 帶回所有獎品


「起鼓啦!」屏東縣九如鄉九塊厝庄有項流傳百年的端午習俗,全鄉老少齊聚公墓,進行分組雙人競跑,贏者獲得晉級參加下一趟比賽,輸了被淘汰的人可領走一份禮物,「尾畷」是指最後一趟,贏得最後一趟就能「傾」全部的獎品帶回家。


這項習俗中斷二十七年,去年恢復辦理,昨天從八歲幼童到九十六歲耆老都來參加這項獨特的端午活動。


「傾尾畷」活動昨天上午在九如鄉公墓思親園展開,九如鄉文化協會總幹事張順奮說,今年共有六百零八人參賽,依年紀、性別分八個組別,採雙人競跑百米,八十歲以上的耆老組以趣味為主,參加就有獎,共二十七人報名。


七十三歲的高阿嬤參加六十五到八十歲的長青組,在綠色跑道上賣力的跑,夾道村民一路為她加油,她氣喘吁吁的說,年紀這麼大還能賽跑,「很趣味」。


張順奮說,這項活動從清末流傳到九如,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歷史,鄉民在墓仔埔旁舉辦PK賽跑,選在瘴癘之氣最重的端午節在墓仔埔舉辦,就是希望消除民眾對墓地的恐懼,每名參賽者都有獎品,各分組前三名可獲六千、三千、兩千元獎金。


工作人員龔泰文指出,他的外曾祖父蔡益是「傾尾畷」的常勝軍,體力非常好,活到九十多歲辭世,如今鄉民一談起他就會想到「傾尾畷」習俗,成為九如人共同記憶。


端午節,在屏東九如鄉有1項百年來的民俗傳統「傾尾畷」,每年端午節,鄉民就聚集在墓仔埔舉行賽跑。(記者邱芷柔攝)


自由時報/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2016-06-09〕


「傾尾畷」又稱「清尾趟」,有「奪標」、「走鏢」之意


端午節,在屏東九如鄉有1項百年來的民俗傳統「傾尾畷」,每年端午節,鄉民就聚集在墓仔埔舉行賽跑,今年有近千名鄉親聚集在「思親園」公墓走鏢,除了青年組,還有80歲以上的銀髮族也來挑戰。


九如鄉公所指出,這項活動的緣由,是紀念愛國愛民的聖賢屈原投江自盡,民眾奔跑相告死訊,而舉辦的紀念活動,而九如鄉內塔樓社與巴轆社,是過去台灣馬卡道平埔族人口最多的部落,早年族人多以跑步傳達訊息、追趕獵物,並常常舉辦賽跑,將識別物綁在杆子上,插在終點處,讓族人互相較量,因此賽跑被稱作「走鏢」。


公所表示,「傾尾畷」習俗流傳多久已經不可考,「尾畷」指最後一趟,贏得最後一趟,就能把全部獎品「傾」回家,「傾尾畷」也有鍛鍊身體、去除陰氣與提供人際交流的意涵。


今天上午展開的比賽,採一對一PK,參賽者競賽跑步100公尺,耆老組以走路為主,獲勝者晉級,落敗者喪失繼續比賽資格,鄉公所準備豐富獎品給所有參賽者,贏得比賽的冠亞季軍則有獎金和獎盃。


九如鄉長張振亮說,這是很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歷年舉辦「傾尾畷」都獲得鄉民很大迴響,今年各社區、村里、學校共有808名好手報名參加大隊接力及百米短跑競賽拿獎金,公所也特別邀請了年齡在80歲以上的社區耆老一起來運動、拿獎品,活絡地方居民情感。


今天上午九如鄉鄉親聚集在「思親園」公墓走鏢,除了青年組,還有80歲以上的銀髮族也來挑戰。(記者邱芷柔攝)


九如鄉公所指出,這項活動的緣由,是紀念愛國愛民的聖賢屈原投江自盡,民眾奔跑相告死訊,而舉辦的紀念活動。(記者邱芷柔攝)


屏東九如舊地名為「番社」 「塔樓社」曾為荷蘭時期全台最大之原住民部落


番社,或稱番社庄,位於屏東縣九如鄉東北方,為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塔樓社的舊社址。狹義的番社庄指的是九如鄉洽興村昌榮社區,人口約七百人。廣義的番社庄包括了下番社(九如鄉耆老村豐田)以及已納入昌榮社區的平和(頂番社)一帶。今以福佬人為主要族群,以慈玄宮、番社鎮安宮為信仰中心,並有一成的基督教信眾。


荷蘭時期塔樓社為全台最大之原住民部落,原址普遍相信在里港鄉塔樓村一帶,有人認為社址即在番社。亦有文獻或傳說記載原居塔樓村的馬卡道族族人遷往番社。番社庄最早見於1894年鳳山縣採訪冊,屬港西里。日治時期原屬阿猴廳港西上里後庄,後隸於高雄州屏東郡九塊庄。當時的人口普查顯示,後庄地區尚有七十餘位平埔族分布,分布在番社一帶。後南邊的山寮聚落廢莊,不少人移入番社庄居住。


戰後分屬於屏東縣九如鄉洽興村與耆老村,以陳、張、王、鄭、藍等姓為主。今村內尚有數個與平埔族相關的地名及傳說,而確切的馬卡道族後裔人數,有待考證。


關於馬卡道族「塔樓社」


塔樓社,屬台灣平埔馬卡道族鳳山八社之一。當時為臺灣島上最大的聚落,位址約為今日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九如鄉洽興村一帶,最大勢力範圍可能曾經到今日高雄市大樹區。近年來,塔樓、番社兩地積極復興其傳統文化。


荷蘭治台時期就有塔樓社之名,1650年的村落人口調查,塔樓社多達2,160人,為平埔族聚落人口最多者。後因瘟疫等因素,人口略減,但仍為馬卡道族主要分布之一。乾隆年間,為了抵禦生番,許多馬卡道族壯丁被移往靠近山區的隘口守衛,如舊寮、阿拔泉,加上漢人聚落的形成,改變了塔樓社的人口組成。古契也顯示,塔樓社番曾至高樹鄉思覓安(今司馬村)、賽子腳(今鹽樹村),甚至到河對岸的蘭坡嶺開墾。1789年的「大清一統輿圖臺灣圖」當中,已改稱塔樓庄。


歷史上塔樓社族人可能從塔樓村遷移至九塊厝後庄番社庄(今九如鄉洽興村、耆老村一部份),《平埔番調查書》記載為雍正八年,一說在清領後期或日治時代。1915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該年尚有七十餘位的熟番居民居住在後庄,為原鳳山八社存留最多族人之地。1935年,小川尚義之《台灣高砂語言分布圖》中,還可見武洛溪西方的番社庄被標示為平埔聚落。今日塔樓村之土地公祠還有石頭公金身,番社有「公廨店」、「公廨廟」等地名,兩地亦有許多平埔族傳說遺世。


塔樓社族人漢化程度較深,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記載,塔樓社「童子四五人,能誦詩書句」。學者考察古契後,發現乾隆47年(1782年)社民開始使用漢姓潘,嘉慶年間亦有趙、王、鄭等姓,至道光年間不再出現番名,可能代表馬卡道族已遷出或完全漢化。此外,當地關於番王的傳說亦有姓楊、姓陳等,都顯示出塔樓社族人的較深的漢化程度。


九如鄉公所特別邀請了年齡在80歲以上的社區耆老一起來運動、拿獎品。(記者邱芷柔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13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