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藏身在旗山區大山里的「番社古道」,社區認為具有觀光價值及條件,盼能打造新的旅遊路線。(記者陳祐誠攝)
「其實很多旗山和內門人,不知道自己是平埔族人的後代!」高雄旗山番社古道 打造文化旅遊新亮點
記者陳祐誠/高雄報導〔2016-04-14〕
藏身在旗山區大山里的「番社古道」,從清治時期就是旗山人運送農產、牲畜翻越中寮山的要道,由於當地曾是平埔族人聚集生活的區域,番社之名由此而來,社區居民近日討論社區營造工作,認為古道具有觀光價值及條件,盼能打造新的旅遊路線。
大山里與南洲里交界一帶,以前有許多平埔族群大傑顛社的族人居住,又被稱為「番社」,但在清朝道光年間被漢人趕走,使用的古道遺留下來,成為旗山人翻過中寮山,往返燕巢、岡山地區的要道。
大山社區正進行社區營造,欲找回社區與平埔族人的連結,並推廣社區小旅遊,番社古道被視為最有潛力的地點,往中寮山新的山路開通後,人車逐漸變少,適合騎乘自行車進行文化旅遊。
「其實很多旗山和內門人,不知道自己是平埔族人的後代!」林姓居民說,台灣開墾之初,漢人從台南向外圍開發,內門發展歷史較早,旗山以前被稱「外門田」,住有許多平埔族人,後來大傑顛社族人雖被趕走,仍有部分留下並被漢化,現在若遇到力、東、蘭、買、兵、蒙、及、机、雞、姬等罕見姓氏,幾乎都是平埔族人後裔。
此外,準副總統陳建仁的的老家北勢社區,曾是漢人與平埔族人對抗的最前線,漢人多次試圖在此開墾,都被大傑顛社族人打敗,直到楊姓家族前往開墾並建立據點,才穩固漢人在旗山的勢力版圖。陳建仁的父親、前高雄縣長陳新安,原本也是楊家人,送給親戚領養之後才改姓為陳。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關於馬卡道族大傑顛社
大傑顛社,或作大傑巔社,為臺灣平埔馬卡道族古部落名,原居住在打狗「彼達」(Peita)地帶,明清時期時遷往高雄市臨山地區,今日其後裔散居於內門區以及旗山區的丘陵上。
關於「彼達」(Peita)的確切位置,老埤村馬卡道族頭目潘乾坤指出應為今日路竹區大社以及廢庄的下社,數年後旗尾山地區的口述資料則稱在高雄市沿海、今日茄萣區一帶。後馬卡道族為明鄭所逐,退往大崗山後的尖山,形成尖山社與水蛙潭社,大部分居民再遷往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居住在溪州番社。
臺灣清治時期,羅漢外門和羅漢內門都是大傑巔社活動的地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諸羅縣志》記載:「羅漢門山內有大傑巔社。」雍正年間《臺海使槎錄》記錄:「羅漢內、外門田,皆大傑巔社社地也。」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派大傑顛社人把守六張犁的番界,社民的生活空間漸漸向北,移往旗山區木柵、六張犁、圓潭和內門區溝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守隘政策,利用熟番作為屯丁監視隘口的動靜,此時大傑巔社人和新港社、塔樓社被分派至高樹鄉的南屯共同防守生番。此次守隘的任務,大傑巔社派出了 31 名屯丁, 並分配到 52 甲土地。嘉慶年間修撰的《續修臺灣縣志》所觀察的:「大傑顛社,距城六十五里,今番民移往隘口社,近蕃薯寮。」指出大傑巔社社民的再遷徙,往今旗山區圓潭裡以北。道光年間,部分社民往東部移動,被當地原住民所逐,落腳在今日六龜、荖農。
臺灣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顯示馬卡道族還有千餘位族人在旗山區圓潭莊、內門區萊仔坑,並在溝坪庄與大武壠族混居[來源請求]。今日內門區萊仔坑、旗山區口隘、中隘、尾庄、圓潭子仍有許多具平埔原住民族特徵的住民,南邊的三角崛、新番社等地也尚有數戶人家。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