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園區內的大坌坑文化遺址,考古找到台灣土狗的完整骨骸,預計明年將與其它文物一同進駐史博館南科分館。(記者黃文瑜攝)
「台灣第一犬」南科南關里遺址挖出5千年前台灣土狗完整骨骸 屬大坌坑文化
記者黃文瑜/新市報導〔2017-08-31〕
現代人流行養寵物,但養寵物非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約五千年前,台灣歷史上就有人把狗當夥伴,並且在南科園區內的大坌坑遺址,考古人員找到台灣土狗的完整骨骸,目前收藏在園區的陳列室中,預計明年將與其他考古收藏品,一同進駐南科園區的史前博物館。
南科所在地屬於曾文溪及鹽水溪二溪流間,受河流氾濫影響,導致遺址深埋在地下,不易發現,直到園區因工程監測,才發現許多遺址,最早的年代可追溯至四千八百年前左右,最晚則是距今二百年左右,涵蓋了大坌坑、大湖、西拉雅等十個考古學文化期。目前已有九百萬件古物出土。
全台最早寵物犬 被稱「天下第一狗」
其中一件從大坌坑文化中挖掘出來保留完整的狗骨骸,是目前全台被發現最早與人共處的狗,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狗」。
遺骸完整 可能協助狩獵被紀念
史博館南科分館籌備處表示,南關里遺址出土,當時共挖出四隻狗遺骸,與其他動物骨頭不同,幾乎是被完整安放,不像食用的動物骨頭細碎分散各處,並且頭朝南,如同當時埋葬人的方式,由此表示當時人與狗的關係應是「夥伴關係」,狗可能是協助狩獵而被紀念,且當時的台灣土狗體型不像現今土狗那麼大隻,並且推測毛色也非黑色,因要在叢林間協助狩獵若是黑色過於顯眼,最有可能的毛色為棕色。
「台灣第一犬」南科南關里遺址挖出 國內最早家養犬
在台南科學園區南關里遺址挖掘出土,年代距今近五千年,屬大坌坑文化,骨骸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推測可能被刻意埋葬,顯見與飼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家養犬。(圖文:記者吳俊鋒)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狗是人類最親密夥伴 數千年來情感不變
中央社 / 記者盧太城 / 台東縣〔2006-01-28〕
誰是人類最親密的伙伴?從考古發現,數千年前「狗狗」已經和人類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史前文物中不僅有「狗狗」的造型裝飾,甚至還幫狗狗建立「狗墓葬」。
台灣考古學者挖掘史前遺址,經常發現「狗狗」的遺骸,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臧振華說,最早的紀錄是一萬二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豢養「狗」。人類為了狩獵及居住安全守衛,而開始豢養某些具有家犬特質的動物,從東亞地區的灰狼開始,將大野狼馴養為家犬。
「狗狗」的祖先隨著人類的腳步,做出許多調整與犧牲,成功的生存策略,使它們適應現代文明生活而不致絕種,它們是所有野生動物裡最大的贏家。
史前館展示組技士夏麗芳表示,「狗狗」和人類建立深厚的情感,是人類親密的伙伴,台灣史前人類將狗狗的造型作為裝飾,如卑南文化卑南遺址有狗型陶器把手,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陶片也有狗的圖案,芝山遺址則發現狗型的玉飾。
更特別的是,烏山頭遺址中,竟然出現和人類葬在一起的「狗墓葬」,骨骸保存完整,這種特意的埋葬情形,在過去從未在別種動物上發生過,由此可見狗對史前人類的重要性。
夏麗芳說,台灣犬是最早在台灣居住的原始犬品種,俗稱「本土狗」。三角頭形,尖嘴,兩耳短薄而高豎,短毛,肩高約五十公分,四肢細長而耐跑,曾是台灣早期原住民狩獵最得力的助手。它們的體態外型各有特色,例如布農族的狗有虎斑紋,泰雅族的狗多屬黑色,魯凱族的狗體形較小,而平埔族群的狗則壯如小黃牛。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