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1907年台灣語言分布圖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
文章整理 / 阿墨斯
【「台語」並不只有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小川尚義(1869年3月21日-1947年11月20日)是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辭書編纂者。台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1907年日治時期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其實是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台語」的語彙應該是融合了原住民及平埔族語(南島語言)、馬來語、荷蘭語、西班牙語、閩南話、客語、日語、外來語(英語、菲律賓語、越語、印尼語等)的台灣話,所以「台語」並不單只有閩南語的語彙而已。
有點像是菲律賓的國家語言「他加祿語」也受到不少外來語的影響,混合吸收了英語、日語、福建話、北京話、西班牙語、馬來語、印尼語、夏威夷語、毛利語、帛琉語、玻里尼西亞語、爪哇語、梵文、波斯語、阿拉伯語、塔米爾語、邦板牙語等。
建議台灣的漢字和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平埔族語等,全面推動「羅馬拼音」書寫與閱讀系統,就像早期的「新港文」和「白話字」,或17 世紀創造的「越南文」也是利用「羅馬字母」來拼音造字,總算有了自己的文字及記錄,才能確實保存各族獨特的語言及文化。還有,現在的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或新加坡可以看見許多招牌(漢字+羅馬拼音)都是這樣呈現的,「台灣語/台灣話」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當時1907年地圖裡頭標示的平埔族群熟番社,全台灣還超過一百多個社存在)
【台灣的語種與區劃】更多台灣語言研究內容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關於「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
小川尚義(1869-1947)出生於日本松山市,明治2年(1869年)。東京文化大學博言科畢業。先後擔任過臺灣總督府學務編輯事務專員,國語(日語)學校教授,總督府編輯官、視(督)學官、翻譯官、圖書編輯事務專員,臺北帝國大學文政部教授等。其重要著作有《日臺小辭典》、《日臺大辭典》、《パイワン語集》、《アタヤル語集》、《臺日大辭典》、《アミ語集》、《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及《新訂日臺大辭典》等作品。
臺灣在1895年割讓給日本,過了一年,小川尚義教授就到臺灣來了,直到1936年退休,他才返回日本。這近四十年的時間,他都奉獻給臺灣,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調查研究工作。前後四十年,他主要是調查和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包括漢語方言和南島語言。中間除了有一年半的時間(1916年12月至1918年5月)他到中國大陸和南洋菲律賓、婆羅洲北部、印尼、馬來半島、緬甸等地,去收集和臺灣地區有密切關係的語言資料。
1936年他回到日本以後仍然繼續整理有關臺灣南島語言的資料,陸續發表論文至少在七篇以上。很不幸地,他的住宅遭到美軍轟炸擊中,他所蒐集的語言資料有一部分毀於炮火,幸而他事先早已做防備,把大批資料埋藏在地下,才逃過一劫。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工作,至死方休。
我們若說他的一生都奉獻給臺灣的學術研究,絕不為過。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卓越貢獻,在他生前國際學術界幾乎完全不知道,他的創獲並沒有受到當時國際學術界應有的肯定。例如,德國學者田樸夫(Otto Dempwolff)(1934-1938)的南島語言比較研究鉅著竟然都沒有引用小川的研究成果,造成南島語言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他的創見要等到他死後十多年,才引起美國名南島語言者戴恩(Isidore Dyen)的注意,並向西方學術界介紹。此後,凡是南島語言比較研究學者如挪威的達爾(Otto Dahl)、美國的白樂思(Robert Blust)、伍爾夫(John Wolff)、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雷德(Lawrence Reid)、澳洲的羅斯(Malcolm Ross)等人都很重視臺灣地區南島語言的現象。
小川教授一生都在寂寞中度過。他的創獲雖然重要,當年卻得不到學術界的回響,只有極少數日本學者,如馬淵東一,才稍微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小川卻能秉持對純學術的良知和愛好,一直堅持下去,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的欽佩。何以他生前沒得到國際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和尊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著作全部都用日文發表,沒有一篇用外文發表。
因此,他在國際的知名度卻反而不如淺井惠倫、馬淵東一這幾位同是日本學者但都有一些用英文發表的論文。他的研究工作也沒有受到當局和權威方面的保護或鼓勵,因為他研究的對象並不是比較熱門的中國北方官話或通行南洋的馬來語(馬淵1948)。稍可安慰他的一件事是,他和淺井合著的專書《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在1936年榮獲「恩賜賞」(日本天皇獎)。
臺灣語言學的基礎是由小川教授一手奠定的,包括臺灣地區的漢語方言調查和各種南島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正如馬淵(1948)所說的,「小川教授就是以當時似可稱為臺灣唯一語言專家的身分,在這幾乎未有人開拓的荒野上,揮下了第一鋤。」。那時語言學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學科,語音學還在起步的階段,因此小川還要摸索如何用正確的語音符號去記錄實際的語言。
他積極對於臺灣南島語言進行調查研究的是在1926年以後,之前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說比較零碎,所發表的論文雖有十多篇,但真正有份量的並不多。1930~1935這五年間可說是豐收期,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三本袖珍小辭典(排灣、泰雅、阿美)和好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他和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劃時代的鉅著《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內容包括所有高山族語言,由小川負責:泰雅、賽夏、魯凱(大南社、taramakaw社)、排灣、卑南、阿美等七種語言,而由淺井負責其他各種語言和方言。這段期間他所發表的好幾篇論文都是有很重要的發現和創見:
(一)小舌音q和舌根音k在排灣語及其他一些臺灣南島語言顯然有別,可是在臺灣地區以外q音大都已變成h、x或?,或完全丟失。這種分別應該上推到古南島語(他當時管它叫做印度尼西安語)。
(二)臺灣南島語大都像排灣語一樣的區分ts類音和舌尖塞音t,他把t叫做t1,ts類音叫做t2。這種分別在臺灣地區以外的語言全部都已消失了,可見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了古語的特徵。同樣地,臺灣地區的語言還保存另外兩種分別:一個是d1和d2的不同,另一個是n1和n2(語音上多為邊音l),而這種區別在臺灣地區以外也大都已消失了。第一種和第二種d在南洋的語言都一樣是d,但根據臺灣第二種類型的d (d2) 據他推測原為捲舌音。第一種和第二種n在南洋群島的語言都是相同,大致都只是n,但在臺灣第二種n多為邊音l,少數為擦音x或ð。
(三)南洋群島的語言都只有一種舌尖擦音s,然而臺灣地區的語言卻反映有兩種不同類型的s。第一種類型各地區大致相同,但是第二種只有臺灣地區的語言才保存為s音,在其他地區或變作h或消失。
(四)臺灣地區的語言r1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l,d,即RLD法則;r2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g,h,即RGH法則。
(五)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不少構詞和句法上的特徵。
小川把動詞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就是名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名物化的(nominalize)動詞。第一類動詞以主事者當主格,稱為「主體主」,第二類動詞以主事者當屬格,可細分為三種:(1) 以受事者當主格,稱為「客體主」,(2) 以處所當主格,稱為「位置主」,(3) 以工具為主格,稱為「工具主」。此外,他又把動詞的變化類型分為「現實式」(realis)與「非現實式」(irrealis)。
從小川的事蹟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他做學問很有眼光,視野寬闊。他不僅調查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而且積極收集南洋和亞洲大陸的語言資料,以茲比較。因此,他才能理出不同地區的主要差異。他那些資料都是自己親手整理、抄寫的,並沒有助理幫忙。
【文獻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