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農校遺址」大發現 金鯉魚、瓷瓶、金屬手環考古出土 挖掘出四百年前的噶瑪蘭擺里舊社
「金鯉魚」是噶瑪蘭人極為珍貴的飾物,以金絲纏繞成彎月形,表面覆蓋金箔,懸掛於胸前或額頭上,《噶瑪蘭廳志》曾有如此記載:「蘭番常以低金絲線做一弓一弦之勢長約尺許,高約二寸,以金線數纏于弓弦之際,狀似扁梳,懸於眉額,名金鯉魚。」
記者胡健森/宜蘭報導〔2006-09-21〕
宜蘭農校遺址發掘搶救工作持續進行,昨天有「金鯉魚」、瓷瓶、金屬手環等多項保存得還相當完整的文化遺物陸續出土。
昨天出土的「金鯉魚」,除了以金絲線(也可能是銅線)纏繞而成的主體,一旁還留有大量剝落的金箔片,每一片的金箔上可明顯看到臉孔等許多美麗的紋路,是宜蘭農校遺址的一大發現。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宜蘭大學的前身在日治時期稱為「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學校的所在地其實是一處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的考古遺址,年代距離現在大約400年前後,遺址沿襲學校舊名而稱作「宜蘭農校遺址」。這個百年來屢受建設干擾,被認為不復存在的考古遺址,在進入21世紀後,因緣際會因工程開發被搶救發掘出來,宜蘭農校遺址得以呈現在世人眼前。
此外,現場還發掘出1個罕見的葫蘆型瓷瓶,這是淇武蘭遺址及宜蘭農校遺址發掘搶救過程中,首度發現的文化遺物,因為過去從來不曾見過,工作團隊推測,這個聚落在當時與外界的貿易應該相當頻繁熱絡外,對於這只瓷瓶的來歷、實際用途,都還暫時無法有所定論。
隨著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物陸續出土,宜蘭農校遺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有文史記錄工作者到場拍攝發掘過程,昨天還有不少學生前往做戶外教學,學生們也在獲得同意之後,在堆置一旁的廢土中當起了小小考古專家,仔細搜尋有沒有遺漏的文化遺物。
發現「宜蘭農校」遺址 宜大設解說牌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2016/04/14
國立宜蘭大學十年前挖掘到距今四百年前的噶瑪蘭擺里舊社遺址,命名為宜蘭農校遺址,有八千多件文物出土;宜大設立宜蘭農校遺址解說牌昨揭牌,希望更多人認識先民生活。
民國九十五年宜蘭大學進行污水處理系統工程時,挖掘到噶瑪蘭擺里舊社遺址,考古工作者邱水金率領縣文化局考古工作團隊搶救遺址。宜大昨設立解說牌,並將復刻出土圖騰鑲嵌在挖掘地點,做為紀念。
邱水金表示,宜蘭農校遺址出土的文物豐富,挖掘出目前發現最大的「金鯉魚」金屬編物,長達五十公分,還有許多瑪瑙、琉璃、安平壺等陪葬品。
「最讓人驚訝的是保存完整的木鏟。」邱水金說,宜蘭農校遺址發現七個墓葬,還出土很多木質標本,例如杆欄式建築的柱子、器具和木雕,更有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木器,長九十七.五公分的木鏟。
爭取出土文物校內展示
出土文物目前放置在文化局考古工作室,為了讓宜大出土文物可實體展示,宜大博雅教育中心主任陳復指出,學校計劃在校史館會議室開闢展覽室,挑選具代表性的文物展示。
縣文化局代理局長宋隆全說,宜大如果希望結合校史館展示,文化局樂觀其成也會全力協助,未來將尋找適當時機策展,例如配合宜大校慶,讓更多人認識珍貴的噶瑪蘭文物。
宜蘭大學復刻出土圖騰鑲嵌在挖掘出宜蘭農校遺址地點,並設立解說牌,做為紀念。(記者簡惠茹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