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仙有機農田裡現可見到曾消失的台灣土撥鼠。(王貴仙提供)
【「台灣鼴鼠」俗稱「悶鼠」或稱「高砂鼴鼠」】雲林口湖有機農法活化 台灣土撥鼠回來了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口湖報導〔2016-12-15〕
雲林口湖鄉小農王貴仙返鄉投入有機栽種,堅持不使用農藥的友善農法,發現消失已久的台灣土撥鼠竟回來了,休耕田間經常可見到牠們鑽土覓食,成了王貴仙鬆土的好幫手。
俗稱台灣土撥鼠的鼴鼠早年是農田裡常見的鑽洞專家,王貴仙還記得童年在清晨六時、中午及傍晚六時是台灣土撥鼠最活躍的時刻,這些小東西在田間鑽洞、設陷阱,等著蚯蚓落下再飽餐一頓,台灣土撥鼠鑽過的地方土壤即隆起,王貴仙童年與夥伴跟著這些隆起的土壤捉台灣土撥鼠,帶回家烤熟當野味。
王貴仙九年前回到故鄉務農,卻發現台灣土撥鼠像絕跡般,經投入有機農業,終於明白慣行農法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台灣土撥鼠銳減,他決定採用友善農法愛惜土地與生態。
最近三年王貴仙發現他的田裡消失的台灣土撥鼠好像又回來了,每次在耕田無意間總會誤傷一、兩隻,但王貴仙不想再享用鼠肉,因為台灣土撥鼠已成了他的好朋友,可以免費幫忙將休耕田地鬆土。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關於台灣土撥鼠 「台灣鼴鼠」俗稱「悶鼠」或稱「高砂鼴鼠」
「台灣鼴鼠」(學名: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又稱「高砂鼴鼠」、「穿地鼠」、「逩地龍」,「台灣鼴鼠」為台灣特有亞種,即一般俗稱的「悶鼠」,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和中高海拔山區。
台灣鼴鼠最早記錄於1862年,由英國外交官史溫侯(Swinhoe)發現,命名為「Talpa insularis」。之後鼴鼠科內的屬名重整,學名改為「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強壯的前肢、手掌及爪所挖鑿成的長條狀穴道,縱橫交錯,土層壟起於地面上,明顯而容易發現,這也是證實牠們存在的最佳佐證。蟲食性,以土壤中之蚯蚓、蠕蟲為食。一胎可產3-4隻幼仔。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