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成果豐厚,連清水銀聯二村進行舊眷村綠美化工程,志工都能意外發現許多有圖騰的石板和陶片。(記者黃鐘山攝)
關於「麻糍埔遺址」
「麻糍埔遺址」是一處位於臺中盆地舊南屯溪沿岸的史前人類大型考古遺址,範圍為臺中市南屯區鎮平里及豐樂里,鄰近永順路、黎明路與環中路,其出土器物(牛罵頭文化祭祀遺跡、番仔園文化灰坑)年代橫跨營埔文化至早期番仔園文化,2012年後發掘出土之器物暫時典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學標本蒐藏庫。
考古文化層包含有: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及番仔園文化,其中牛罵頭文化是至今3000年前之久的遺蹟文化。當地有座人稱「麻糍埔」的土丘位於豐樂公園鄰向心南路側;所謂「麻糍」是一種糕點。該地可能原為未成水田之荒埔或墓地,且有人於其上種植旱田作物,因而得此名稱。
【「麻糍埔遺址」台灣史前最大陶罐】三千多年前考古文物 涵蓋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及番仔園文化 爭取規劃興建博物館或遺址公園 遺址內有座無墓碑、僅以石頭堆砌的古墓
自由時報 / 記者黃鐘山/台中報導〔2015-04-07〕
「麻糍埔遺址」獲選興建博物館 盼明年能爭取到規劃設計經費
台中市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成果豐厚,市政府計畫籌建遺址博物館,去年進行先期規劃,目前報告出爐,將在十三期重劃區的「麻糍埔遺址」興建遺址博物館,「西大墩遺址」及「中社遺址」則設置展示館。文化局昨天表示,希望明年能爭取到遺址博物館的規劃設計經費,後年底辦理工程發包。
文化局指出,全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經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的「市定遺址」,目前有南屯區麻糍埔遺址、西屯區西大墩遺址、惠來遺址、和平區七家灣遺址、清水區中社遺址、牛罵頭遺址等六處,並有七處「列冊遺址」,及約一百九十處未指定之普查有案的遺址。
其中,惠來遺址、安和遺址、麻糍埔遺址及西大墩遺址均位於重劃區內,為保護遺址,市府除將部分土地指定為遺址外,部分有發現遺址現象,卻受限於私有產權的條件下,將其列為列冊遺址,未來進行開發,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先委託考古團隊進行遺址價值評估(試掘),發現有文化層則須搶救發掘以保存史前遺物。
由於惠來遺址等列冊遺址範圍內,發現相當多的史前遺物,從四千多年前到三千多年前牛罵頭時期的石器、陶器及玉器等遺物外,也發現近千年的考古遺物,近期內更在安和遺址搶救出四十六具約四千多年前的史前人骨及相關遺物,由於出土史前遺物豐富,市府去年委託專業團隊進行遺址博物館先期規劃。
面積大、交通便利 出線主因
先期規劃選定麻糍埔、西大墩及中社三處遺址進行評估,麻糍埔保存的面積較大約十餘公頃,且鄰近交通便利,除了建議設置遺址博物館外,該報告也建議在西大墩遺址及中社遺址設置展示館,展示於當地搶救出土的史前遺物。展示館除了規模較小外,也無博物館的典藏及研究功能。
文化局表示,遺址博物館盼明年能爭取到規劃設計經費,後年底辦理工程發包;而西大墩展示館的建築工程已由建設局委託建築師規劃設計。
自然科學博物館屈慧麗主任在麻糍埔遺址試掘時所挖出的大陶罐,距今約1000多年,是目前中部地區出土陶罐中直徑最大者,學者猜測它可能是作為蓄水之用。(記者黃鐘山攝)
台灣史前最大陶罐 牛罵頭文化園展出
人間福報 / 台中訊〔2014-07-19〕
台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展出常見的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等農、漁獵用具,更有台灣史前最大的「麻糍埔遺址大陶罐」,值得民眾參觀。
文化局指出,園區2號、4號及5號棟為展示館,展示牛罵頭地域的人文史跡,及牛罵頭時期墓葬保存展示、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等;為充實展館內容,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策展,展出西大墩遺、址三連杯、頂橋仔遺址束腰罐及巴圖形石器等,其中「麻糍埔遺址大陶罐」為現今發現台灣史前最大陶罐。
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距今約4500年歷史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是國內第一個以在地「牛罵頭」舊地名命名的遺址,這次對外開園參觀,是文化、旅遊界及考古界一大盛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經過3年多的冷氣空調與消防安全設施改善,通過公共安全檢查,7月1日起除周一休館外,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全天對外開放參觀。
「麻糍埔遺址大陶罐」為現今發現台灣史前最大陶罐,首次在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對外展出。圖/余采瀅
中市最大遺址公園 麻糍埔逾16公頃 將變更都計
自由時報 / 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2013-01-20〕
市府已公告麻糍埔為台中市第六座遺址,面積達十六公頃多,是目前面積最大的市定遺址,市府將辦理都市計畫變更,把該處變更為公園用地。針對文史工作者要求原地保存清朝江鑑能古墓,文化局表示,除非古墓取得文資身分,否則未來整修為遺址公園時,可能會無法長期保存。
「麻糍埔遺址」市府公告為市定遺址
文化局表示,麻糍埔遺址距今約一千七百年左右,市府已於一月十八日公告為第六處市定遺址,範圍包括十三期重劃區內的文高四十八、文中四十八及這兩地中間的三塊「住一」土地。
文資中心主任張祐創也表示,麻糍埔公告為遺址後,地政局將配合著手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將比照西大墩遺址,未來做為遺址公園,遺址範圍內禁止開挖,地上設施則可以設置,工程若確有開挖需要,必須辦理施工監看及搶救發掘。
古墓位於遺址範圍內,文史工作者認為應該原地保留
江鑑能古墓位於遺址範圍內,文史工作者認為應該原地保留。張祐創表示,江鑑能在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不知其對地方發展有無貢獻,墳墓型制也無法確定為清朝乾隆時期,且沒有特殊之處,因此去年市府遺址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上決議暫緩審議,古墓位於遺址,短期保存沒有問題,若以後仍未具文資身分,於遺址公園整修時可能無法長期保存。
另外,文化局指出,地政局在開發十三期重劃區前,委託科博館進行考古試掘,結果發現,麻糍埔遺址範圍相當廣泛,且出土文物豐富,包括橙色夾砂陶、灰黑色夾砂陶、磨製石刀、磨製石器,屬於番仔園時期文化。另外,在該區也發現鐵器,證明中部地區在公元前後由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
舊南屯溪穿越麻糍埔遺址,溪畔有多處先民生活的遺跡。(記者張菁雅攝)
台中南屯「麻糍埔遺址」的發現
「麻糍埔」是台中市南屯區豐樂里的舊地名。它的位置在台中盆地的北部,犁頭店街以南約五○○公尺的地方。犁頭店街即指現今南屯里內的萬和路,南屯里是在日大正九年地方自治改革時命名的,因打造鋤頭與鑄造牛犁等農具的打鐵店集市,有史以來稱為「犁頭店」。麻糍埔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犁頭店街在清朝時期,是南到彰化縣城,北至葫蘆墩街的必經古道,相傳有一位小販在古道南邊,販賣麻糬,麻糬香Q好吃,麻 糍埔的名號因而叫響開了。另一種說法是,現今的豐樂雕塑公園,以前是一大片草埔地,地底下冒湧出來的泉水,常年不斷,自然形成了一口「大魚池埔」,大魚池埔的周邊稻田都是湳田,田土像麻糬一樣軟Q,種田農夫因而將「大魚池埔」叫作麻糍埔。
依據荷據時期的戶口統計推測,台中盆地在十七世紀時的最早原住民「岸裡番社」分布於北部,族人分居在大安溪和大肚溪之間,現今台中市區內的北屯、西屯及南屯一帶,都是其活動範圍。分布在南屯境內的平埔族群為拍瀑拉族貓霧捒社,於西元1648之荷蘭戶口表載為Babausack,1654改稱Babosack。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間,在北路營參將張國的認墾後,而吸引漢人自漳州、泉州遷移到此,眼見南屯溪溪流涓涓不息,是塊沃腴的開墾良地,築屋而居。而南屯溪下游流經麻糍埔,聚落逐日形成。民國八十六年的八月,我的田野訪查行腳走到這兒。現今楓樂巷6號至8號一帶是一塊低窪的河階地,這一塊河階地的地形像一口盛水的水缸,在地人慣稱為「大缸」。
三座古墳,一座是清乾隆時期的、一座已無墓碑,僅以石頭堆砌起來、還有一座是道光時期的
「大缸」的廣裘田園,自然純樸,仍保有著濃濃的農村風味。瓦厝左前方是陳先生的農地,出租給景觀設計業者做為育苗圃,栽種的樹苗以觀賞林投為多。右前方和後方有三座古墳,一座是清乾隆時期的、一座已無墓碑,僅以石頭堆砌起來、還有一座是道光時期的,斑痕幽深的墓碑,引人神思。北邊是荔枝園和千畝稻田,滿眼的綠引我走向荔枝園裡,涼風徐徐吹送下,伴著鳥兒的清脆叫聲,帶給我好心情。漫步中暼見眼前的田埂,在厚實緊密的田土裡,夾雜著層層堆疊的像薄瓦片的東西,我趕緊用乾樹枝輕輕剃挑出來,仔細一瞧,是黑夾砂陶片,我循著一百多公尺長的田埂土面,仔細地巡看著,像這樣層層陶片堆疊的土面有好幾處,而最北角的荔枝林下,細碎的陶片散佈滿地,隨手撿拾得到,這真是個令人興奮的大發現!因為,南屯地區的第一個史前遺址山仔腳遺址是在1990年初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挖掘研究的,第二個史前遺址就在這兒。
圖片來源: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台中7座遺址考古文物散落 文化人士:應有專責單位典藏
公視新聞 / 楊旻峰 王龍韜 / 台中報導〔2021-12-17〕
台中市有7座市定遺址,考古文物眾多,出土後分別存放在中研院與科博館等地,曾被審計部以遺址典藏空間不足要求市府檢討。文化界人士認為市府應該成立專責單位負責典藏、研究與展示,引發討論。
距今約3500年前的西大墩遺址,半月形石刀及三連杯,推測出當時的宗教祭祀樣貌。至於這口大型罐,則顯示了距今約1600年前的麻糍埔遺址,當時人口的興盛。台中市考古文物眾多,牛罵頭遺址有2.5萬件存放在中研院,西大墩與麻糍埔遺址共有5500多件在科博館,外界關心,台中市府應該有專責單位典藏研究展示,而不是讓文物流落在外。
惠來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陳家彥表示:「研究、展覽等等,這些都沒有一個專責的機構,目前是這樣,只能暫時到處存放,所以應該成立一個所謂,市立博物館這種編制。」
台中市有7座市定遺址,2019年審計部曾以遺址典藏空間不足要求市府檢討,期望能活化遺址供大眾參觀。市府強調,受限於經費,目前先爭取中央預算,進行大里菸葉廠典藏設備的改善。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秘書簡惠華表示:「比較高規格的設備,比如說恆溫恆濕的典藏設備,由於台中市的出土遺物數量龐大,目前已經爭取中央的預算,進行大里菸葉廠典藏設備的改善。」
但地方文化人士認為,傳統的博物館未必是最好的選項,結合遺址當地規劃展示區,將更有教育意涵。
台中社區大學講師黃慶聲表示:「結合被保存的舊南屯溪,呈現一種生態教室,做研究、做教學、做地方文化觀光,都很好。」
台中市府2016年曾提「出土文物保存專案報告」,表示要興建遺址博物館或台中博物館,事隔多年再度引發關注,但目前市府與民間聲音紛雜,尚未有定論。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