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水水的故事--二水有三寶:掃帚、畚箕、箍桶】消失的木工、竹編傳統老行業 全台唯一龍鳳桶箍桶師吳文郎、手工畚箕老師傅蔡武雄

已更新:2022年8月24日





【水水的故事--二水有三寶:掃帚、畚箕、箍桶】消失的木工、竹編傳統老行業 全台唯一龍鳳桶箍桶師吳文郎、手工畚箕老師傅蔡武雄


二水是個純樸典型的農村社會,目前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老行業,例如:手工掃帚、竹編畚箕、木工箍桶、石雕硯台等工藝,還有百年歷史老店三義泉和德醬油店、益興製油工廠、體生堂中藥房、日華蜂場,與超過一甲子六十年歲月的合興珍餅行、彰農碾米廠、茆木聰古法烘焙龍眼乾、德安青草茶等技術。


二水箍桶師傅吳文郎 堅持傳統手工製法做桶


在二水鄉有一名 箍桶師傅 吳文郎,他製作傳統手工的檜木桶,已經有60幾年的時間,曾經因為鉛桶和塑膠桶的普遍,讓他有一段時間都沒在做桶子,但是後來看到市面上一些木桶,品質不好用不久,所以他在20年前再度開始做,專門製作傳統的各種箍桶,常常有人特別請他訂做桶子。


消失的木工傳統老行業 全台唯一龍鳳桶箍桶師


新唐人亞太電視 / 葉錫鴻 / 彰化報導〔2017-08-09〕


箍桶是台灣農村時代廣泛使用的生活用品,由於塑膠、金屬製品大量生產,已經被人淡忘,彰化有位78歲的阿公,從8歲開始學習手工箍桶技術,如今是全台唯一能做「龍鳳桶」的師傅,如今由於沒有人傳承,這項傳統箍桶技術,面臨即將失傳的危機。


將檜木板料刨出斜邊,合併在一起的兩塊木板中間要留縫隙,縫隙大小全憑老師傅的經驗,沒有標準和公式,完全掌控在老師傅的頭腦裡,這就是箍桶 不會漏水的關鍵技術。


手工箍桶達人 吳文郎:「有一條空隙白白的嗎?頭尾沒有(縫隙),長短的關係,若是(板料)越長,(縫隙)要越大,大縫要有一個程度,太大也不行,(靠經驗嗎)靠經驗而已。」


手工箍桶達人吳文郎說,將木板組裝成一個圓型的桶身,裝上底座,最後在桶身框上兩道白鐵線圈固定,一口美觀實用的木製箍桶就完成了。但,完成品還要敲敲看箍桶是不是做得紮實。


手工箍桶達人 吳文郎:「看敲擊聲音紮不紮實。」


日治時代檜木澡浴器龍鳳桶


特別的是這個日治時代所使用的檜木澡浴器龍鳳桶,也是使用箍桶工法製作而成,外面有洞口可以加熱,裡面還有加熱器相當特別。


手工箍桶達人 吳文郎:「這個(加熱器)會熱,水碰到這個(加熱器)就會熱。我們這個檜木,檜木的溫度,用蓋子蓋住,水的溫度不會散失。」


由於市場的變遷,傳統箍桶技術面臨失傳危機,吳師傅雖然沒上過學,但對傳統技藝凋萎、沒落的現象極為憂心,因此堅持延續傳統文化的理想,希望能讓更多人體會檜木桶對人體的益處。



圖片來源:劉克襄 賣掃把的二水人 莊來有 阿嬤


竹編老師蔡武雄(右1)一家三代都是竹編高手。(記者陳冠備攝)


二水傳統工藝教學 農村竹編畚箕不失傳


自由時報 / 記者陳冠備/彰化報導〔2017-06-11〕


彰化縣二水鄉海豐社區,早期曾經是台灣竹編製品的大本營,但隨著時代改變,塑膠用品崛起,讓傳統的竹編藝術日益式微,為讓這項傳統技藝復活,海豐社區邀請竹編老師傅蔡武雄示範畚箕DIY教學活動,吸引許多鄉民參與,也喚起許多老年人的共同回憶。


蔡武雄一家3代都擁有竹編的好手藝,為了教學活動一起出席教導,學員中除了當地鄉親,還包括來自台北市信義區大仁里20多位里民,里長蔡桂清表示,在台北很難見到這項傳統技能,知道台灣還有這類竹編達人,特地帶領里民來參加竹編畚箕DIY教學活動。


蔡武雄表示,海豐社區曾是傳統竹編製品生產地,家家戶戶幾乎都以竹編畚箕手工藝賺取生活費用,尤其農業社會中,畚箕的用途很廣,農民會拿來擔土、擔草、擔菜等,是農村不得獲缺的生活品;他也說,自己從10歲開始編畚箕,迄今已經一甲子,為怕這項技藝失傳,每位家族成員都要學會這項技藝。


海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俊隆表示,在蔡武雄老師改良下,竹編傳藝保有創新與復古的美感,也讓傳統民俗竹編技藝得以繼續傳承。


製作竹畚箕一甲子 畚箕達人手藝精巧


彰化縣二水鄉,早期是製作竹畚箕的大本營,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用竹子做的畚箕,漸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訂單也慢慢變少。畚箕師傅蔡武雄,為了讓這項傳統技藝延續下去,特制迷你版小畚箕,希望藉由裝飾品的形式繼續流傳。


竹編老師蔡武雄(中)熱心教導民眾學習。(記者陳冠備攝)


消失的傳統竹編畚箕 達人轉做飾品延續工藝生命


新唐人亞太電視 / 葉錫鴻 / 彰化報導〔2017-10-02〕


鏡頭來到彰化,彰化二水,早期是製作竹畚箕的大本營,隨著時代變遷,竹子做的畚箕漸漸被塑膠製品取代,訂單也慢慢消失。畚箕達人蔡武雄,從10幾歲做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甲子,為了讓這項傳統技藝延續下去,他特別做出迷你版小畚箕,讓這項技藝能以裝飾品的形式流傳下來。


畚箕達人 蔡武雄:「成熟竹子表面較紅,若竹子年齡較少表面較白。」


鋸竹子,修掉竹節,拿竹篾刀加上一根木棒敲打,將竹子切成兩半,雖然看似輕鬆,蔡武雄說,做畚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原料的取得。


畚箕達人 蔡武雄:「可以買篾青(製作)就較不困難,若是買不到(篾青),還要自己剖竹子,算做不到(工錢),費工。」


蔡武雄說,傳統大的畚箕一個要做一個小時,這個裝飾用的小畚箕,做工細膩也要花半個小時,首先剖好的竹子,還要用刀工將竹片再分成兩層,若要做更小的畚箕,還要將竹片修的更細,等竹片風乾之後,才可以開始編織。


畚箕達人 蔡武雄:「交叉,一個上一個下。」


畚箕達人 蔡武雄:「做這個小的可以讓人用來插花,放置物品,讓人觀賞,吊在牆壁也很美。」


二水海豐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織畚箕,賺取生活費,畚箕用途很廣,是農業社會的必需品,社區媽媽們也將畚箕用在舞蹈表演的裝飾,大跳畚箕雞舞,創造畚箕新生命。



二水家政中心推展藝術造鄉 邀竹編達人開班傳授手藝


台灣好新聞報 / 記者張文熹 / 彰化報導〔2015-05-23〕


被勾起的童年記憶!二水鄉社區大學家政中心推展「村村有藝文─藝術造鄉」,邀請竹編達人蔡武雄開班傳授竹編畚箕,23日在二水鄉社區大學傳授阿公、阿嬤製作畚箕,頓時,老人家們滿滿的童年記憶被勾起。


今年73歲的畚箕師傅蔡武雄表示,小時候家貧沒念書,10多歲就跟著父親學做畚箕,當年每天清早就要上山採竹、鋸竹,回家砍成竹片,接著開始編織,從打底、織底到完成,一氣呵成,跟太太一輩子做畚箕,為了不讓傳統技藝被時代淹沒,重出江湖傳授竹編畚箕手藝。


蔡武雄當年國小畢業後就跟在父親旁做畚箕,他說,父親靠這項手藝拉拔他們8個兄弟姊妹長大,他還記得,八七水災那一年,各地大重建,當時人工搬運砂土必備畚箕,災後全台畚箕大缺貨,全家有1個月不眠不休趕工出貨,當時買主就等在家口等拿貨,那時候,1個只賣10元左右,現在1個手工竹編的畚箕至少要賣300元。


農村再生計畫 二水地方創生


兩岸開放交流後,商人從中國引進廉價的畚箕,再加上塑膠畚箕大行其道,他的生意一落千丈,為了孩子的教育費,他不得不放棄這項家傳技藝,到各地做臨時工。蔡武雄原本以為技藝就此失傳,沒想到政府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社區內在大葉大學機械系擔任講師的許東成找上他,要他做「好看」的畚箕,陳武雄一時會意不過來,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小畚箕也能賣錢。


蔡武雄說,現在他專門做小畚箕吊飾,半小時就能做一個,因為手工精巧,還經常受邀到各地做竹編藝術教學,他說,做夢也想不到,畚箕技藝竟能「大復活」,更想不到的是,他還能當起老師講課。



二水手工竹藝小鎮 又見當年風華


自由時報 / 記者張聰秋 /專題報導、攝影 〔2004〕


  竹藝是彰化縣二水鄉早期重要的手工藝,在台灣光復之初,一直至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全盛時期,曾為台灣經濟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後來因塑膠及化工製品大量出現,才逐漸式微沒落,甚至淪為夕陽產業。


  「小兵立大功」的竹藝加工產業,沈寂了好一段歲月,如今,隨著國內復古風的流行,消費者回過頭嚮往阿嬤時代竹器的自然、樸拙,紛紛興起收購竹木家具之風,拜復古消費型態風潮之賜,以及竹藝還是存在著競爭優勢,為二水鄉竹藝產業燃起生機。


  二水鄉合和社區手工藝品合作社理事主席董永塤表示,從台灣光復之初至五十年代初期,由於生活物資的匱乏,在物力維艱的情況下,許多民眾開始師法早年由中國到台灣從事拓墾的移民,以就地取材方式,利用島上盛產的竹子,作成簡單的耕作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政府積極拓展外銷事業,鼓勵民眾將各種初級加工製品銷售至世界各地,隨後於民國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大力提倡「客廳即工廠」,在政策號召下,當地居民積極朝竹藝發展。


  董永塤指出,當時鄉內的合和村就以製作竹器為主,舉凡竹蓆、竹墊、竹壁窗簾、壽司簾、竹牙籤、衛生筷等,外加木製、石雕作品,發展成獨樹一幟的竹藝社區,全村超過83%戶口,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這項手工藝生產行列。


  產品除內銷之外,二水竹器也很快地進軍國際市場,大量出口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甚至遠銷到美國、德國等地,為二水鄉賺取了可觀的財富。


  全盛時期,二水鄉曾有多達一、二百家竹藝工廠,如今雖然僅剩個位數,但經營卻別具特色,看著技術老練的老師傅們,聚精會神地雕琢竹器用品,從他們結滿厚繭的雙手,就可看出這項竹藝產業已經蛻變重生。


五個老師傅 人生最知竹


  曾赴日本學藝的彰化縣二水鄉竹工師傅許正,帶領四位老師傅在過圳村經營「竹茂家俱」,五人合起來年紀超過三百歲,卻因他們擁有一手精湛的技藝,為台灣懷念竹器風光的消費者,一圓緬懷歲月的美夢。


  白髮蒼蒼的許正,今年76歲,從事竹器加工這個行業已經超過一甲子,目前可能是整個二水地區中,少數仍執著於這項技藝的老師傅之一,他的豐富經驗與卓越技藝,備受竹藝界肯定。


  許正每天與刀、鑽、鋸及竹子為伍,與四名年紀相仿的老師傅們苦心守著老舊的工廠,埋首創作,憑著數十年來練就的技藝,巧奪天工,將一根根、一片片強韌挺拔的桂竹,編製成兼具美觀與實用的竹器家用品。


  走進鐵皮的老舊廠房,映入眼簾的是堆積如山的桂竹、孟宗竹,另一角落則有古色古香的囝仔車、電視櫃、桌椅、床凳等,全由老師傅巧手打造而成。


  他們與竹子相伴超過半個世紀,對竹子的韌性與彈性瞭若指掌,那類的竹材適合編製成什麼樣的家具,透過他們的雙眼,一眼成定局,也因而讓他們在竹木家具創作上如魚得水。


  在微弱的燈泡照明下,老師傅們按部就班地從煮竹、熨竹、鑿洞、等分、劈篾(將竹子表皮劈成細而長的薄片)、定寬到削薄等,慢工出細活,完成一件件為客人量身訂做的竹木家具。


  許正說,台灣竹材的特質韌性和延展性都遠比中國佳,可以隨心所欲彎曲成任何角度,材料又隨手可得,不必仰賴進口,竹子又與土相偎共生,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且用久了丟棄也能分解,非常符合現代環保概念。


  目前他們出產的成品以內銷為主,對象從各地竹藝品店、餐飲業批購及民眾收藏零購都有,許正希望未來若能大量開發成用途更廣泛的日常用品,必能擴大客層,擴充銷售市場。


台灣竹藝江山 中國搶走大半


  彰化縣二水鄉合成竹器工藝社第二代接班人董正輝從其已故父親董銅碑的手中,傳承下來包括壽司竹簾、毛筆簾、竹墊、蒸籠隔板等著名的產品,這些產品,挾著卅多年來打下的江山及中國仍望塵莫及的競爭優勢,在以堅固耐用著稱下,很受國際市場歡迎。


  現年53歲的董正輝,退伍後就跟著父親學藝,習得一技之長。他回憶說,民國70年代,外島澎湖風大日烈,當地居民為了保護身體不被陽光和風沙灼傷,使用竹簾幕遮風擋細砂,因而竹簾的需求殷切,他的父親看中市場潛力,全心投入。


  竹簾在市場上一舉成名後,慕名而來的客戶絡繹不絕,受日本教育的董銅碑,憑藉流利的日語與商場信譽,成功招攬到日本市場需求孔急的壽司竹簾、毛筆簾、蒸籠隔板及竹墊等訂單,從此生意蒸蒸日上。


  董正輝自豪地指出,全盛時期,工廠辦員工眷屬自強活動,一次動輒要出動三輛遊覽車才夠應付需求,可以想像當時工廠的規模。現在工廠的規模雖已不若往昔,但下游配合的家庭代工家數仍然不少。


  由於台灣經濟迅速發展,傳統產業不斷外移,二水鄉像董家從事食品類的竹材用具製作業者,有不少人也跟著流行,外移到人工低廉的中國市場,使得這項產業亦日趨沒落,全鄉只剩他還在堅持。


  但是他憑著一股傻勁,再憑藉中國竹材品質比不上台灣土生的桂竹、孟宗竹等竹材的品質的競爭優勢,董家竹藝至今在國際市場仍佔有一席之地。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二水漫遊小旅行-東螺田野工作室】📣





2,75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