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台灣古象】台中大甲溪河床首次發現180萬年前乳齒象化石、200萬年前劍齒象牙化石〔2007-05-23〕

已更新:2022年12月12日





【台灣古象】台中大甲溪河床首次發現180萬年前乳齒象化石、200萬年前劍齒象牙化石


中廣新聞網 / 張文祿報導〔2007-05-23〕


台灣中部發現史前猛瑪象幼象臼齒化石


史前猛瑪象(瑪應為犬加馬,音為「罵」),一般人只能從卡通上面看到,不過,就在台灣中部,竟然有猛瑪象的遺骸,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學員王鎮炎,在大甲溪石岡河床採集到猛瑪象幼象的「臼齒化石」,這也是中部地區首次發現猛瑪象遺骸。


猛瑪象,正確發音為「猛罵象」,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王鎮炎指出,社區大學化石老師李天德,民國五十年在南部左鎮菜寮溪,曾發現「台灣古象」的牙齒化石,而「台灣古象」去年經科博館正式命名為「草原猛瑪象」。年代約為一百六十萬到兩百二十萬年前。這次在大甲溪河床採集的猛瑪象「臼齒化石」,經化石老師李天德確認為幼象的上臼齒,而且以臼齒牙冠判斷,可能是還未斷奶的幼象。


這種史前猛瑪象的體型巨大,高度約有四公尺多,分布在歐亞、非洲及北美各大陸。約在一萬年前消失,現存的亞洲象、非洲象,都是由猛瑪象進化而來。


山線社區大學石頭學王鎮炎等學員,目前正在石岡鄉客家文化館展出大甲溪化石近千件,包括劍齒象的牙齒,還有野牛、野豬、四不像等四種草食性動物骨骸化石。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地方文物工作者王鎮炎手上的化石,是在大甲溪流域發現,經台、日遠古象專家鑑定,證實是台灣首次發現乳齒象化石。


疑似乳齒象化石 台中大甲溪出土


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中縣報導〔2007-08-23〕


希臘與荷蘭學者上月在希臘北部發現乳齒象的象牙和遺骸化石,掀起各界對古象的好奇。台中縣化石採集者王鎮炎,日前也於大甲溪採得疑似乳齒象的臼齒化石,化石專家李天德認為,這是台灣已知第一個疑似乳齒象的化石,有助於研究台灣古代生態。


文獻記載,台灣早於日治時期即有猛瑪象(長毛象)等古象骨骸化石出土,卅年前有趙姓民眾於台中縣東勢鎮,採得可能是劍齒象的牙齒與象牙化石,六年前轉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這些「證物」可證明台灣古代曾有豐富的陸生大型哺乳類動物。


王鎮炎則是於台中縣東勢鎮至石岡鄉的大甲溪河床,採集到疑似已絕種乳齒象的臼齒化石,採得的地層屬於卓蘭層的上層,該地層於兩百二十萬年前至一百五十萬年前形成,不過,無法確定該化石是屬於這個地層的年代,還是因水流沖刷而堆積於上層。


王鎮炎先比對古象牙齒圖鑑,發現與猛瑪象、劍齒象牙齒特徵不符,比對國外圖鑑後,發覺外觀與乳齒象極為相近,該化石特徵是齒冠有圓錐形牙尖,沒有明顯凹槽齒面,齒面為類似「山」字的丘陵形狀,還有明顯的生長紋。


李天德則認為,雖缺乏相同化石的實體對照,但該化石可能是台灣已知第一個乳齒象的骨骸化石,希望學者能接手研究。


據文獻記載,乳齒象生存年代與猛瑪象相同,約為一百八十萬年至一萬年前,不過,乳齒象主要棲息於森林,屬於體型較小的林象,典型肩高約二點五公尺,臼齒特徵為圓錐狀牙尖,俗稱為「柱牙象」,猛瑪象則主要棲息於草原,牙齒形狀與乳齒象有明顯差異。


台中縣山線社大學員王鎮炎,近日在大甲溪尋獲180萬年前之乳齒象幼齒化石,引起各方關注。



台中大甲溪流域的乳齒象化石 日本古生物學家證實無誤


今日新聞/記者黃玿琮/中縣報導〔2009-03-17〕


不產象的台灣竟然在大甲溪流域石岡鄉溪段,發現三種象的化石,引起日本專家學者樽野博幸與國立科博館張鈞翔博士的矚目。兩位研究遠古象的專家日前到實地勘察、採樣,證實王鎮炎所挖掘到的象牙和上下臼齒,是首次在台灣發現乳齒象的化石。


現任日本大阪自然博物館課長的樽野博幸博士,是研究遠古象的專家,日前來台參觀多座博物館時,聽說台中縣社區大學學員王鎮炎陸續在大甲溪石岡鄉溪段,發現劍齒象臼齒、猛瑪象幼象臼齒以及疑似乳齒象化石,相當感興趣。特地與國立科博館研究長鼻目大象專家張鈞翔博士,到王鎮炎家中觀看、鑑定,並到大甲溪石岡鄉梅子鐵橋下方溪床勘查。



據台、日兩位專家的仔細查看後,確認王鎮炎在大甲溪流域所挖掘的象牙和上下臼齒,並不是外傳的長毛象化石,而是比長毛象更古老的「乳齒象」,也是首次在台灣發現乳齒象的化石。樽野博幸博士並採集發現區域的頁石標本,將進一步化驗當地所屬的地質年代。


兩位學者指出,乳齒象至少是一百萬年前的古生物,生活在森林中的「林象」,圓錐狀的牙尖是牠的特徵。依王鎮炎在同一個地區挖掘到的象化石,除了二到三公尺高的乳齒象,還有更高大的劍齒象,以及猛瑪象。


因此,推論石岡鄉曾是史前森林的草原區。這些挖掘到的古生物大象化石,除了確定根本不產大象的台灣,曾經是象群的棲息地。有關牠們在氣候變化或生物遷徒的意義上,兩位專家都說必需蒐集更完整的地質、氣候資料進行化驗、比對,才能詮釋牠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



台中大甲溪畔發現兩百萬年前劍齒象象牙化石


中廣新聞網 / 張文祿報導〔2007-07-23〕


大甲溪畔首度發現完整的劍齒象象牙化石,業餘化石採集家(王鎮炎)跟兒子(王浩)到大甲溪石岡河段採集化石,發現遠古劍齒象象牙化石,長度達一點四公尺,這也是台灣本島首次發現劍齒象象牙化石。


大甲溪業餘化石採集家王鎮炎及就讀大甲高中的兒子王浩,平時利用假日到處採集化石,在大甲溪石岡河段一片泥岩流發現長度一點四公尺的劍齒象象牙化石及臼齒一顆,象牙化石中間有一段斷裂。


劍齒象象牙化石最大的特色就是表面呈現有如樹木年輪的環狀結構、尖端相當堅銳,王鎮炎也請來老師李天德幫忙鑑定,確定是劍齒象象牙化石。


王鎮炎表示,推估年代應該是兩百萬年前,因為泥岩流是由顆粒細小的泥岩組成,透水性低、因此保持了化石的完整性。


李天德表示,中國和台灣都有劍齒象化石出土,這些哺乳類動物可能是在冰河時期不耐酷寒,由中國華南地區南移到台灣,過去在東勢鎮趙厝曾發現兩顆劍齒象臼齒,捐給台中科博館,完整的象牙這是第一次發現。



謎樣大甲溪 挖出大象化石


〔記者歐素美/中縣報導〕2007/03/26


首度發現陸相哺乳類化石


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石頭學學員王鎮炎等,昨日在東勢大橋附近大甲溪段河床發現陸相的哺乳類化石,初判有鱷魚牙齒、象齒、鹿角及一支長十多公分的哺乳類動物弓骨,資深化石專家李天德認為是重大發現,將報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保存。


民間發現 科博館樂觀其成


科博館人員昨日表示,王鎮炎等人的發現是否為重大發現,尚有待進一步了解,不過他們對民間任何發現與研究,樂觀其成。


化石採集者王鎮炎、朱永芳及其兒子朱宏豪,昨日上午於東勢大橋附近大甲溪河床,短短兩小時就發現許多陸相哺乳類動物化石,過去大甲溪流域出土多數以螺貝類等海生動物化石為主,這次發現陸相動物化石,三人皆十分興奮。


王鎮炎說,卅多年前曾有在東勢林場趙厝附近發現大象臼齒化石的紀錄,但在大甲溪河床發現哺乳類動物化石還是頭一次,主因是七二水災等大水沖刷,東勢大橋附近岩塊被水流切割形成六至七尺高的大峽谷,隱藏的化石才暴露出來;陸相哺乳類化石主要出現在頭嵙山層,距今約一萬到一百八十萬年。



百萬年前淺海 其實另有天地?


資深化石專家李天德說,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數值地質圖東勢幅紀錄,東勢大橋附近大甲溪段河床為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至二百多萬年的卓蘭層段,屬貝類、海膽、蟹、有孔蟲等海生動物化石較多的淺海相沉積物地層,上述發現可增補現有的地質紀錄,或提供地質研究新的參考資料。


小五生朱宏豪 化石界小明星


這次發現陸相哺乳類化石,豐原市葫蘆墩國小五年級的朱宏豪也是重要幫手,他因父親朱永芳熱愛化石,常跟著四處採集化石,他細心、眼力好,常發現大人沒看到的化石,手也很巧,會將碎裂的化石重拼貼完整,被視為化石界小小明日之星。


朱宏豪手巧心細,平常最愛的遊戲是拼圖,跟著爸爸採集化石,像是細如米粒的有孔蟲化石,即俗稱的「星砂」,他也能輕易地從砂土中找到。不僅如此,許多化石因長年風化的關係,採集後容易碎裂,朱宏豪也發揮拼圖技巧拼貼恢復原狀。


朱宏豪說,之前看別人採集到鯊魚牙齒化石,都十分羨慕崇拜,學習更多化石知識後,現在他們父子倆曾有一天採集到十顆鯊魚牙齒化石的驚人紀錄。


王鎮炎(左起)、朱宏豪及朱永芳三人首次在大甲溪發現陸相哺乳類化石,十分興奮。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9,82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