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日治時期台灣捕鯨月入700萬...基地竟暗藏墾丁!" 鯨骨神社"竟在鵝鑾鼻!?】巨大鯨魚出沒恆春半島、南灣海域逾千年 琅嶠排灣族群的鯨魚文化 「Veneku」形容非常大的魚〔2022-03-22〕

已更新:2022年12月6日



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念吉成提供)



【台灣最後的捕鯨手--「大板埒」日治時期捕鯨基地】巨大鯨魚出沒恆春半島、南灣海域逾千年 琅嶠排灣族群的鯨魚文化 「Veneku」形容非常大的魚


台灣民眾電子報 / 記者陳明道 / 屏東報導〔2022-03-22〕


恆春半島千年來「鯨魚」春遊南灣海域,從不間斷來拜年,日昨琅嶠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老師受邀談恆春半島鯨魚史話,談到捕鯨存在人類社會,已有千年歷史的漁獵活動,早期排灣族群有Veneku,形容非常大的魚。還說只要聽得遠方山下Ljavek Ruderutan海浪發出可怕嗡嗡聲,不出三天,颱風即至。


念吉成驚嘆的是原來恆春半島的排灣族鯨魚文化,雖然只是口傳,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但從流傳的族語與氣象生活應用,可以證實大魚至少已存在恆春南灣海域數千年以上歷史,誰還能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族社群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呢?


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派出石油發動機母船「大豐丸」到恆春開辦捕撈事業,為恆春捕鯨揭開序幕。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曾訪問恆春老街許兆祥醫師生前表示,其先父許順吉日治時期創作《恆春小調》描繪恆春半島鯨魚生態。這是恆春鯨魚最早的文字記載。


鯨魚洄游路線以環恆春半島的黑潮流域為主。捕鯨作業總在每年農曆年後,國曆一到三月間,天氣暖和六月仍可發現鯨蹤。鯨豚成群悠游追逐,習慣躍出水面向空中噴水,還會喜悅優游擺尾拍擊水面後再潛入海底,節奏優美,一次潛入大海,可以三十分鐘以上。當捕鯨人只要發現遠方海面天空出現霧氣,即可能為鯨豚出沒天象。


2018年文史工作者念老師深入排灣的四林格社部落採集,76歲耆老許加平受訪時表示部落有處濕地,有豐富湧泉,水量巨大,先族人稱此幾乎可以養巨大Djuvuku鯨魚。也有濕地草茂盛柔軟,先族人讚嘆如站在巨大Djuvuku鯨魚柔軟肚子,故名「鯨魚肚皮」、「鯨魚草原」。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日治時期台灣捕鯨月入700萬...基地竟暗藏墾丁! "鯨骨神社"竟在鵝鑾鼻!?



1955年3月1日在鵝鑾鼻燈樓港前捕獲的大鯨魚。(念吉成提供)


大板埒捕鯨場。 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大板埒捕鯨場。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屏東縣恆春鎮南灣大阪埒捕鯨事業


原文有每年一月至四月下旬,在十海里的海岸進行捕鯨(圖為捕獲座頭鯨實況)。大板埒(おおさからち)為捕鯨基地,在今屏東縣恆春鎮南灣。該地捕鯨事業最早於1913年由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經營,捕鯨法採小艇式標槍追捕捕鯨法,由於該基地無處理工廠,捕獲鯨隻處理困難,成績不佳,不到兩年即行中斷。到了1920年左右,臺灣總督府委託「東洋捕鯨株式會社」進行捕鯨試驗。因採挪威式近海捕鯨法,使用捕鯨砲獵捕,成績良好。捕鯨事業在南臺灣海域的漁場得到穩定的經營成果,同時在大阪埒建工廠及簡易碼頭,更有利於鯨隻的加工。



二條隱約的岩礁即為昔日南灣東洋補鯨株式會社港遺址。(念吉成提供)


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念吉成提供)號稱台灣最後捕鯨手的張玉振。(記者蔡宗憲翻攝)


台灣最後捕鯨手辭世!張玉振享耆壽90 見證捕鯨興衰


自由時報 /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2018-07-22〕


恆春半島在亞洲近代史地位重要,包括太平洋戰爭及台灣捕鯨史都有深入參與,吸引不少文史工作者尋寶,號稱台灣最後捕鯨手的90歲張玉振近期因病過世,重新掀起早年捕鯨歷史的討論,卻也感嘆恆春半島捕鯨歷史未留下足夠記錄。


台灣在日治時期1913年開啟了商業捕鯨歷史,現今知名的墾丁南灣(舊名大坂埒)發展起捕鯨業,1945年,台灣經過政權的轉換,經過約十年時間,台灣捕鯨業重新站上舞台,鯨魚加工廠改設置在更南邊的香蕉灣海域,也是「台灣最後捕鯨手」張玉振活躍的舞台。


文史工作者念吉成指出,張玉振年輕時從事遠洋漁業,行腳遍及五大洲七大洋,26歲受邀返鄉進入「祥德漁業股份有限公司香蕉灣捕鯨作業場」,與其結拜兄弟蔡文進,同在台灣第一艘捕鯨船上作業,隨船的日籍砲手及機電師故意不願教授,張憑藉過人眼力及記憶力,短期間學會各項操作,很快就從小船員升任副手,連日籍船員都甘拜下風,頗受公司器重。


1958年間,張玉振的漁船捕獲罕見大型鯨魚,愛吃鯨魚肉的蔣介石及蔣經國都陸續南下恆春視察,前屏東縣長柯文福及前恆春鎮長龔新通曾陪同到張家造訪,張母尤換歡喜接待還留下珍貴老照片,張玉振後來也被盛讚是台灣最後、最厲害的「捕鯨手」。


當年的台、日合作捕鯨事業,台灣只有3名船員上捕鯨船隨行,且捕鯨時節集中在每年1到3月間,加上國際組織的撻伐,因此短短約15年,張玉振便結束他的捕鯨手生涯,投入近海漁業工作,1985年更榮任第八屆恆春區漁會理事長,成為恆春漁業界傳奇人物。


張玉振不僅一生奉獻漁業界,幾個孩子也都是屏東縣舉足輕重人士,包括長子中華民國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榮南,次子屏東縣議員張榮志等。


念吉成說,「台灣最後捕鯨手」雖殞落,但豐富的歷史故事卻永存恆春,期盼政府單位藉昔日鯨豚悠游路線發展出南國賞鯨生態之旅,規劃出「鯨豚故事」、「補鯨船體驗」等場館,或許能透過豐富歷史帶動低迷的墾丁觀光。


恆春半島曾是台灣最重要捕鯨基地,鵝鑾鼻燈塔前的神社還是用巨大的藍鯨骨頭砌成。(記者蔡宗憲翻攝)


香蕉灣捕鯨盛況。(記者蔡宗憲翻攝)


當年墾丁南灣捕鯨盛況。(記者蔡宗憲翻攝)


蔣經國(右)曾拜訪張玉振家,與其母留下合影。(記者蔡宗憲翻攝)


張玉振過世前回歸田園。(記者蔡宗憲翻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27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