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吳意琳,及台灣科博館研究人員李作琳(右起)今天在史前館討論史前石刀,這些很可能是史前人類割稻的工具。(記者黃明堂攝)
【台灣東部第一稻】台東「早稻田」始於4千年前 東稻文化是「秈稻」 不同於西部「梗稻」可能自成一格 有著不同來源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2016/01/21
台灣西部的稻米文化透過碳化稻米的出土,推論最早在4800年前就存在;東部遲無碳稻証據,但研究人員最近透過稻米「矽酸體」的採集,推論早在4000年前就有稻作,且是「秈稻」,不同於西部「梗稻」,東部可能有自成一格的稻米文化,而非西部傳來。
這是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吳意琳,與科博館研究人員李作婷的合作研究;前兩者長期在東部考古,後者則是矽酸體考古專家,今天下午在史前館發表「東部第一稻」專題演講。
長久以來,稻米在臺灣的起源一直是考古學家關注的課題,李坤修說,西部是沈積地形,具保存環境,所以可從史前遺址的土壤篩出碳化稻米;東部是沖刷地形,歷年考古都未曾發現碳化稻米,只能從其它証據推論。
吳意琳長期在東海岸的「潮來橋遺址」及「富山遺址」從事考古研究,出土了不少石刀,研判是收割稻作的工具,但需要更多証據,李作婷的「矽酸體」研究,正好補足了這一塊。
東部特有秈稻4千年前就有 自成一格的稻米文化
李作婷說,「矽酸體」是一種結晶體,像玻璃一樣歷久不腐不爛,不同植物的「矽酸體」有不同形態;她從上述兩遺址的土壤,透過高倍顯微鏡找到豐富的「矽酸體」,經分析是屬於「秈稻」,由於這兩處是距今4000年前遺址,所以可以印証在4000年前,東部就有稻作。
李作婷說,如果能進一步在兩遺址出土的石刀上採集到「矽酸體」,証據就更強烈,不過,石刀出土後多經洗滌,採獲機率很低。
台灣西南部地區最早出現稻米的時間是距今4800年,過去考古推論是東部稻米是從西部傳來,但從兩地「矽酸體」不一樣看來,東稻文化可能自成一格,有著不同的來源。
台東潮來橋遺址的史前稻穀矽酸體在顯微鏡下的樣態。(記者黃明堂翻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