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顯示,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為噶瑪蘭族特有文物,極具代表性,目前僅見於墓葬內,顯示為貴重物品及當時生活富庶。而宜蘭大學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基地內的考古發掘已進行2年,近期發掘出1件陪葬品(右上角),與文獻所述「金鯉魚」極為相似。(宜蘭縣文化局提供)中央社記者王朝鈺傳真 111年6月18日
【噶瑪蘭族舊社】宜蘭農校遺址考古 研判發現全台第7件金鯉魚
中央社 / 記者王朝鈺 / 宜蘭〔2022-06-18〕
國立宜蘭大學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基地內的考古發掘已進行2年,考古公司近期在6個墓葬發掘出1件陪葬品,與文獻所述宜蘭獨有的「金鯉魚」極為相似,研判為全台第7件「金鯉魚」。
宜蘭縣文化局表示,大正15年(公元1926年)「宜蘭農林學校」建校時發現史前文化遺跡,命名為「宜蘭農校遺址」。宜蘭大學於民國89年至96年間,進行興建工程施工時,出土史前建築結構、墓葬及灰坑等,並伴隨出土各式陶、石、金屬、骨及貝類等文化遺物。
經年代檢測與遺物類型判定,屬於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的考古遺址,使得發現於日治時代因校舍多次修改建而被認為「舊跡不存」的「宜蘭農校遺址」得以重現於世人眼前。
文化局指出,宜蘭縣先前出土6件「金鯉魚」,3件來自礁溪鄉淇武蘭遺址,3件來自宜蘭農校遺址,在2處遺址中各有2件狀態良好且形體完整,因此登錄為一般古物。
至於近期在「宜蘭農校遺址」發現的「金鯉魚」,發掘單位會針對這次的考古成果做出報告並評估所有出土文物價值,若具有價值就會登錄為古物,並不僅限於「金鯉魚」。
縣府也規劃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縣長林姿妙今天到場鼓勵參與活動的羅東高中師生同時慰勞考古團隊,並致贈書籍「噶瑪蘭舊社路徑」,期許發掘成果讓大眾更深入瞭解噶瑪蘭文化對於宜蘭歷史的重要性。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顯示,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為噶瑪蘭族特有文物,極具有代表性,目前僅見於墓葬內,顯示為貴重物品及當時生活富庶。
「金鯉魚」為噶瑪蘭人極為珍視的裝飾品,掛於眉頭與前胸,以金屬細絲線編折纏繞成魚形,工藝特殊,顯現噶瑪蘭人當時的藝術造詣及科技水準甚高。宜蘭農校遺址出土的「金鯉魚」為最大最完整者,目前全國出土僅6件且僅在宜蘭發現,極具珍貴稀有性。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宜蘭大學「宜蘭農校遺址」發現1件陪葬品,符合《噶瑪蘭志》所述的「金鯉魚」,可說是全台第7件金鯉魚(右側),屬宜蘭特有文物。(記者蔡昀容攝)
宜蘭特有!宜大「宜蘭農校遺址」 發現全台第7件金鯉魚
自由時報 /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2022-06-18〕
國立宜蘭大學神農校區「宜蘭農校遺址」是縣列冊考古遺址,校方5月起在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建築基地,發掘400年前噶瑪蘭族留下的文化遺物及生態遺留,目前發現6個墓葬,發掘單位表示,發現1件陪葬品,形體與文獻所述的「金鯉魚」一模一樣,可說是全台第7件金鯉魚,是宜蘭獨有文物。
宜大前身宜蘭農校1926年創校時,就曾發現一些史前文物,2000年起,校內施工發現大量考古文物,以金鯉魚最為特殊;2020年校方設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常設展示區,重現噶瑪蘭族生活樣貌。
宜大2018年起規劃「電資學院擴建工程」,依文資法規定進行考古遺址搶救發掘作業,今年5月至9月進行,目前為止,陸續發現人骨、動物牙齒、琉璃管珠、陶片、溝渠、灰坑、墊高干欄式建築的木柱、6個墓葬,還發現1件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
庶古文創公司考古事業部課長戴志家表示,金鯉魚是噶瑪蘭人特有的東西,只有宜蘭才有,數量不多,據《噶瑪蘭廳志》敘述,金鯉魚以金屬細絲線編折纏繞成彎月形,表面覆蓋金箔,通常是掛在額上或胸前;這次發現的與文獻所述相符,可說是全台第7件金鯉魚。
縣文化局表示,宜蘭縣先前出土6件金鯉魚,3件來自礁溪鄉淇武蘭遺址,3件自宜蘭農校遺址,不過兩遺址各有1件形體較不完整,未列一般古物;宜蘭農校新發現的「金鯉魚」,還須經過整飭、寫成發掘報告,並經縣文化局審議會通過,才能登記取得古物身分。
考古學者邱水金說,噶瑪蘭人以插木竹來標示墓葬位置,採屈肢葬,沒有棺材,從出土的墓葬來看,骨頭錯位,每一個墓葬也長得不一樣,以此初判是二次葬,也就是遺體並非第一時間就葬在此處,有一說是先將遺體放著乾燥再埋葬,另一說是待農耕結束,再好好安葬死者。
文化局今辦考古教育活動,羅東高中師生到電資學院旁的考古現場聽導覽,縣長林姿妙也到場鼓勵,期許發掘的成果能讓大家更了解噶瑪蘭文化對於宜蘭歷史的重要性。
羅高林姓學生說,自己是自然組學生,接觸文史哲的機會較少,但從小看了很多國外的考古節目,頗有興趣,今天參訪感到很驚豔,原來宜蘭也有人在發掘屬於宜蘭歷史文化的遺址,來到現場看,更深刻感受到,若非專業,很難發現眼前的東西可能是何物。
宜蘭農校遺址過去出土的魚形金屬編物,俗稱金鯉魚。(圖取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宜蘭縣文化局今辦考古教育活動,羅東高中學生、縣長林姿妙到宜蘭大學考古現場聽導覽。(記者蔡昀容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