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埔里潘陣氏家族的故事】「山神媽祖」埔里恆吉宮平埔族群清朝時期蓋的 邵族女英雄的廟「天賜嬸」是水社邵族人的女兒

已更新:2023年3月6日



【埔里潘陣氏家族的故事】「山神媽祖」埔里恆吉宮平埔族群清朝時期蓋的 邵族女英雄的廟「天賜嬸」是水社邵族人的女兒


文 / 石川廣播文學


埔里潘陣氏家族的故事


埔里有一間出名的古屋,主人姓潘,有人稱呼叫“潘陣氏”家族,潘之祖先是早期的平埔族,本來是住在台灣西部海岸、平地,清朝時,因為漢人大量渡海移民台灣,勢力壓過本地的平埔族,因為他們不想跟漢人居住紛紛移到後山,在埔里定居,所以埔里可以說是台灣平埔族,最後一個避風港。   


埔里的地勢跟台北市一樣,是一個盆地,四面環山,埔里的四面有關刀山圍著,西邊有守城大山,隔壁山是牛眠山,牛眠山看起來像一隻牛在睡覺,本來叫做牛睏山,後來改做現在的牛眠山。   


埔里原名叫埔里社,本來邵族布農族的家族勢力是南邊,清朝政府都稱之為是南番,住在北邊的泰雅族眉裏社叫北番,一邊南番一邊北番,為什麼這三大家族會將這個地方改做平埔的里,其中有一段平埔族跟漢人不和的歷史,這是滿清時代的事了…. 埔里在清朝以前,分做三個部落,泰雅族佔東北邊,布農族佔東南邊,邵族佔南半邊,滿清將布農族跟泰雅族歸類叫做生番,因為他們不肯繳稅給滿清政府,不跟滿清溝通,所以清朝叫他們生番。   


邵族的人有繳稅,有聽話叫做化番,肯歸順的叫化番,在台灣西部、宜蘭平地的八大平埔族叫做熟番,熟番是說全部歸順清朝政府的制度的平地番,當時在埔里南半邊的邵族,因為人口少,北邊的泰雅族勢力愈來愈大,邵族感覺威脅很大,剛好這個時後許多外面平埔族想要搬進來山內,找不到移民地方,於是派人來跟邵族的頭目接洽,邵族為了要鞏固自己的地盤,因而答應同時撥出埔里南部一部份的土地,讓外來的平埔族開墾、種作,他們一面可以收租,一面可以結合為生命共同體,扺抗外來的侵犯,邵族這個計劃非常成功,邵族跟平地來的平埔族勢力愈來愈大,泰雅族本來最大,卻變少數民族,後來只好退出埔里平地。


光緒十五年潘陣等立典契字


本物件為西元1889年(光緒15年)潘陣等立典契字,共1張。立契時間為西元1889年(光緒15年)4月,立契人為潘陣、潘□,契約內容為潘陣等有新庄仔庄園1所,今因乏銀應用,將土地典與新庄仔庄湯南成,言議時價銀160大員,不限典期。


光緒十九年潘陣立典契字


本物件為西元1893年(光緒19年)潘陣立典契字,共1張,有2則契約,其中1則契約內容不完整。完整契約立契時間為西元1893年(光緒19年)2月,立契人為潘陣,契約內容為潘陣有園1叚,坐落土名崎仔頭洋,先前出贌給佃人葉甕耕作,今因乏銀應用,將此田典與葉甕,言議價銀40大元。不完整契約立契人為潘喜。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推廣與創作(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埔里恆吉宮平埔族群清朝時期蓋的


但是,平埔族移民來埔里的人愈來愈多,多到超過邵族有一百倍以上,埔里變成平埔族的天下,埔里街、南興街的天上聖母廟恆吉宮,都是平埔族清朝同治十年蓋的,還有茄苳腳的“天賜嬸”的詞,也是平埔人紀念,邵族出一個女英雄的廟,這個邵族的女英雄到底什麼人,她是何方神聖,能讓不同族的人蓋\廟功俸,後面在予以說明。


邵族女英雄的廟「天賜嬸」是水社邵族人的女兒


天賜嬸到底什麼出身,能讓平埔族蓋一間祠來拜,天賜嬸是水社邵族人的女兒,她嫁給埔里的漢人叫杜天賜(亦有人叫杜天水)清朝道光年間,草屯的平埔族北投社,這個部落的人去埔里打獵,遇到邵族社的人,草屯北投社的平埔熟番便跟山內的邵族化番訴苦。


草屯北投社對邵族水社說漢人惡劣,仗著人多,欺負平埔族太過,土地被他們強佔去,不知該如何?天賜老婆聽到如此,就建議北投社之人搬來埔里,不要跟漢人糾纏,一方面可以互相合作,扺抗外來的侵犯。   


草屯北投社的人聽一聽覺得有理,回來之後便開始移到埔里定居,前面說過埔里勢力最大是泰雅族,泰雅族看了不順眼,有一回出動攻擊草屯來的平埔族,天賜嬸馬上發動邵族的人馬,出兵援助平埔族,聯合對付蠻橫的泰雅族,這回,泰雅族終於不是對手,兵敗如山倒,之後識時務自動搬走,離開埔里平地。  


平埔族為了感謝天賜嬏,天賜嬸往生之後,就為她蓋一間廟祠早晚朝拜,希望天賜嬸在天之靈,保佑平埔族人的安全,這便是埔里天賜嬸的廟祠由來故事



「山神媽祖」埔里恆吉宮


埔里恆吉宮,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里鎮清新里的媽祖廟,在農曆九月時會迎請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媽祖前來埔里近一個月。相傳清光緒年間某年農曆九月時發生旱災,平埔族人在媽祖出巡時,由媽祖牽引至東螺源頭發現豐沛的山泉,因此到現在每年的農曆九月都會有迎媽祖的祈福盛會,稱之為「大埔城九月戲」,與一般台灣習俗的「三月瘋媽祖」不同,相當具有特色。


另有文獻記載,恒吉宮媽祖廟是由平埔族人所建,在清咸豐年間,受漢化影響的平埔族人也開始接受漢人的神明信仰,遂於清同治十年,各地方民眾募款集資,建立新廟,是年六月完成後前往彰化南瑤宮媽祖廟分香返回奉祀,號稱「恆吉宮」是為「山神媽祖」,並成為平埔族人的守護神。


依埔里主要廟宇的沿革及口碑,道光年間平埔諸族集體遷來此地時,就有帶來漢族的媽祖信仰,如南烘溪南岸的興安宮就祭祀拍瀑拉族大肚社帶來的媽祖神像,為埔里最早的媽祖廟,但廟宇在1917年震毀,神像不知下落。道卡斯族也帶來三尊媽祖神像,今各別供奉於日南天后宮、雙寮雙吉宮、朱姓民家。移居在籃城里的巴布薩族東螺社,則據說有來自溪州東螺街的媽祖像。



「天賜嬸」埔里義女廟


義女廟,舊名義女祠,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里鎮同聲里的廟宇,祭祀臺灣民間傳說的天水夫人。


1930年到1933年間在南投從事銀行業的龍瑛宗,當時常至草屯與埔里。他在回憶1931年經過烏牛欄看望彭華英的文章,提及埔里相傳有一位叫「天賜嬸」或「天水夫人」的日月潭邵族水社番女子,嫁給漢人杜天水(或作杜天賜)為妻。道光初年,在她協調下,漢人得以來埔里盆地開墾,並藉由水社番的支援,穩定了當地局面。一次,一群漢人在南烘溪附近被平埔族人認為是奸細,掠奪他們的地盤,乃決定予以處決。天水夫人立即趕來協調,並開出以貨易貨的條件。平埔族人惟恐漢人食言,就讓天水夫人當人質。可是,送貨的漢人在約定日的十五日因於國姓山區迷路而未依約到來,因此她在烏牛欄山麓被殺。不久,平埔族得知原委後悔悟,與漢人和平相處。


而在歷史上,道光三年(1823年),在邵族的引介下,西部平原的平埔族群道卡斯族、巴宰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阿立昆族、羅亞族,舉族移居埔里盆地建立了新的家園。


另一種說法是,天水夫人本姓何、名翠巒,與丈夫在乾隆年間經營名為「鹿港擔埔社」的貨商,常從鹿港到埔里與原住民易貨。她在乾隆卅四年(1770年)因商隊改變回程路線,不走水里、集集,而改沿南烘溪至草鞋墩(今中潭公路路線),被當地平埔族扣作人質。然後貿易隊伍因誤入北港溪迷路,未能依約回來,使得天水夫人被殺。


臺灣民間傳說中,天水夫人捨生取義故事、促進族群和諧的故事也跟吳鳳並列。龍瑛宗曾感嘆天水夫人讓平埔族與漢族因此和諧,但他祖先想去埔里發展卻志與願違,因他的來台祖們落腳於東勢時就被原住民砍頭了。


1914年,埔里的水頭枇杷城珠子山一帶發生嚴重天災,仕紳羅金水因此倡議興建祭祀天水夫人的廟宇。由羅金水、王明誥等人捐資在距離埔里茄苳樹王公約五十公尺遠的頂茄苳建立義女祠。建廟之初並無神像,而由當地畫家蕭木桂繪畫圖像,後再依圖立神像。


原址在隆生路通往珠格里的左側,原先只是三塊石板的小祠,1973年重建。1988年因配合建都市計畫道路拓寬而拆除。廟方購買舊廟對面七百坪土地,耗六百萬元重建,於1991年1月2日落成,縣長林源朗應邀剪綵。該年並易名「義女廟」,今址為埔里鎮同聲里隆生路93-2號。


1914年,埔里的水頭、枇杷城、珠子山一帶發生嚴重天災,仕紳羅金水因此倡議興建祭祀天水夫人的廟宇。由羅金水、王明誥等人捐資在距離埔里茄苳樹王公約五十公尺遠的頂茄苳建立義女祠。建廟之初並無神像,而由當地畫家蕭木桂繪畫圖像,後再依圖立神像。


原址在隆生路通往珠格里的左側,原先只是三塊石板的小祠,1973年重建。1988年因配合建都市計畫道路拓寬而拆除。廟方購買舊廟對面七百坪土地,耗六百萬元重建,於1991年1月2日落成,縣長林源朗應邀剪綵。該年並易名「義女廟」,今址為埔里鎮同聲里隆生路93-2號。


以農曆七月二十日為聖誕、十一月十七日為鎮座紀念日。相傳信徒在此祈求找尋失物十分靈驗。管理員黃俊穎表示有來尋找農具、祈求豐收、想找工作、還有埔里子弟北上開工廠來求客源的,後來都有回來還願。


據居民林金墩所說,山地的原住民也常來祭拜,但他們不會走進來,而在廟外以五體投地方式祭拜。他認為是原住民因知道天水夫人被他們族群所殺,所以不好意思進來。


【文獻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04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