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已更新:2022年12月17日


 


【千年古南島失落的記憶「Sanasai傳說圈」】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哆囉滿、加禮宛人、阿美與卑南族群口中的南方島嶼



文 / 詹素娟


【什麼是Sanasai傳說圈?】


    Sanasai傳說是二十世紀初,日本調查者伊能嘉矩、波越重之、移川子之藏與馬淵東一等人,在台灣從事原住民神話、傳說、歷史及氏族系譜調查時,分別於明治、大正或昭和年間(約1895到1935的四十年間),在台灣的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從阿美、噶瑪蘭、馬賽等族群的長老村落身上,採集到的傳說故事。


    換句話說,Sanasai傳說是流傳於淡水河流域、北海岸、宜蘭平原到花東海岸原住民世界中,一個有關祖先來源、移動和定居的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主題都是Sanasai傳說,但由於採集時間、地區和受訪對象的不同,內容卻相當多元,大家說的都有些不一樣。


    儘管如此,如果異中求同,我們仍然會發現有一些基本元素是存在於每個Sanasai傳說中的。以下,我們先對故事的原型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昔日有一群人,因為家鄉生存不易,所以離開南方島嶼──有的會說這個島嶼的名字就叫Sanasai──的故地,往北遷徙。在移動過程中,人們先到一個名叫Sanasai的小島落腳,再以這裡為根據地,分別往台灣東海岸的某處登陸。之後,或者就此定居,或者繼續沿海岸,往更北方移動,尋找可以長久居停下來的地方。

   這個傳說原型,在北部的馬賽,宜蘭的噶瑪蘭、哆囉美遠,花蓮的哆囉滿,及海岸阿美、卑南阿美等族群村落間,變化出不同的內容。但整體來說,所有口碑都具有如下的要素:


1. 昔日:二百年前,或不知年代。

2. 故鄉在不知名的海外南方島嶼,而在遷徙過程中,經過名叫Sanasai的中途島。有的,則直接指稱原鄉就是名叫Shinasai或Sanasai的島嶼。

3. 故鄉土地狹窄,不夠耕作、謀生。

4. 遷移者不是兄弟、就是兄妹,人數都是三位。他們是新天地的創世祖先,也是族群繁衍分散的先驅。

5. 交通工具是特別命名的船,而船名和他們登陸以後的自稱,又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6. 進入台灣本島後,遷移者的腳步仍然不能停歇,而達奇里(Takiei,今花蓮立霧溪口的平原)一帶則往往成為遷移者新的居停站,特別是在哆囉美遠、猴猴人的傳說中。至於在本島促使這些人不斷遷徙的外力威脅,則是泰雅族的馘首習俗。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Sanasai傳說圈的分佈】


    Sanasai傳說分佈的真實舞台,係指從淡水河口、台北盆地延伸到北海岸、東北角、宜蘭平原、蘇花海岸,到海岸山脈以東的海岸地帶。這是一個南北狹長、偏於海島邊緣的地理空間。


    台北盆地是淡水河系主要的分佈空間。在漢人大量移入北台灣之前,台北盆地已有平埔族的村落散居其間;這些村落猶如纍纍依附枝幹的果實,緊密的沿著河流分佈,可說是須臾不離。


    從淡水河口到三貂角之間的海岸,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幾近垂直,所以在東北季風帶來的波浪侵蝕下,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凹入成為海灣,堅硬的岩層則突出成為海岬,構成岬、灣間隔,海岸線凹凸變化劇烈的地形特徵。而從北海岸轉越三貂角後,則是起於萊萊鼻、南到旭海,長約300公里的東部斷層海岸。


    整個東海岸,在冬季面迎強烈東北季風,夏秋又為颱風首衝,所以海蝕作用盛行、海蝕地形顯著。又因島嶼的脊樑山脈偏東,東側地勢陡峻,東向河流常導致土石頻繁崩壞、造成侵蝕,並在出山口形成旺盛的堆積。因此,蘭陽、南澳、和平、立霧、卑南等溪的河口,形成一連串典型的沖積扇三角洲,夾峙在三貂角到花蓮、台東間的海岸線上;其中蘇澳到花蓮段的地形,斷崖緊臨深海,河流出口的沖積扇照得益發醒目。


    至於花東海岸,則指海岸山脈分水嶺以東,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卑南大溪口的海岸。海岸線長約151.9公里,依地形差異,可再以秀姑巒溪為界,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山脈逼臨海岸,沿海平原狹小,由於受到波浪侵蝕,海蝕凹壁、海蝕洞、隆起濱台等地形發育良好;南段的平原則較為寬廣,可達2公里寬,常見到的是海積地形。事實上,花東海岸的河階、海階與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即為原住民的活動場所。


    連結上述的地理區塊,就形成具連續性、由北而東往南的海岸地帶。這個地域,一來全部涵蓋在Sanasai傳說的分佈空間內;二者,居住其上的馬賽、噶瑪蘭、哆囉美遠、猴猴、阿美等族群,在口碑傳說、歷史發展、史前文化上,具有緊密相結的歷史關係,自成完整、豐富的族群空間。


【原住民世界的Sanasai傳說】


傳說祖先來自Sanasai的族群,隨地區而內含有所不同,讓我們來看它們之間的差別:



◇大台北地區的Sanasai傳說


    所謂大台北地區,指的是北海岸及淡水河系的平埔村落。根據伊能嘉矩在1896-98(明治29-31)年的調查,當時北部的幾個平埔社群,流傳著如下的祖源傳說:


1.三貂社

    我族原住於Sansai,為了捕魚,乘舟出海。後因遇到颶風,其中二船漂流到此地,在澳底灣上陸。同舟的二十餘人以Uke為頭人,建置三貂社,這已經是幾千百年前的事了。此即是我平埔(Peipo)人的開祖。其後子孫繁殖,遂各個分歧,一支成為宜蘭的平埔,另一支移往基隆。


2.金包里社

    始祖在山西,因為原鄉日月並食,天地昏黑,大蛇盡出,僅存兄妹二人;遂結為夫婦,再繁衍子孫。後因山西發生大洪水,所以乘筏漂流,抵達台灣大雞籠的八斗仔海邊。登岸之後,帶犬登山、挖水成井,各安生業。祖先給長房「武荖𠎀也」金包里、雞籠、三貂三社;二房「礁簡𠎀也」蛤仔難、奇萊之地;三房「邦彥𠎀也」台北諸社;四房「野邦𠎀也」竹塹、大甲下社;五房「砂簡𠎀也」彥里、埔里社;六房「檳字𠎀也」下台灣、卑南;七房內山。


3.北投社

    祖先是從一個叫做Sansai的地方,為了避難才渡海而來。他們在台灣北端的深澳登陸,然後繁衍子孫,形成各社。


4.毛少翁社

    是由祖先Vaki-tononan的兒子,乘著叫做Kivao的船,航海漂來台灣;本國叫做「東洋」(Tanyyan)。


5. 武勞灣社

    是在中國人移來以前,由其他地方遷移來。


6.峰仔峙社

    與里族、搭搭攸、錫口三社,由唐山(Ton-soan)的山西(Soan-sai)遷移而來。


7.雷里社

    乘船漂著於北海岸。


8.八里坌社

    由唐山的兄弟七人,乘船漂著於台灣北部;繁衍子孫後,形成分社。


大台北地區平埔社群有關祖先來源的傳說,幾乎一致指稱「故地」是一個叫做San-sai、Soan-sai,甚或漢字「山西」的地方。Sanasai在北部,掉字轉音成為San-sai,更進而文字化成為「山西」(福佬話唸),進而和中國產生「原鄉」的連帶關係。不僅如此,有的甚至還直接指出Sansai就在「唐山」。換句話說,大台北地區的Sanasai傳說,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初北部族群與漢人社會交融的歷史狀態。

◇宜蘭平原的Sanasai傳說


    在宜蘭平原,被記錄到Sanasai傳說或間接和該傳說有關的噶瑪蘭村落,在溪北有:打馬煙、抵美簡、抵美、奇立板、貓里霧罕、抵美福等社;溪南則有:加禮宛、利澤簡、留留、婆羅辛仔宛、掃笏、打那岸、奇武荖、武淵、南搭吝、珍珠美簡、打那美等社,幾乎佔宜蘭所有噶瑪蘭村落的一半以上。


    雖然如此,這些村落的傳說內容卻相當簡略:或者藉由類比的方式,如某村有「海外島嶼漂來說」,鄰近各村就會用「和該村系統同」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祖先來源。甚至,絕大部份的村落,幾乎都把Sanasai一詞丟掉,而只剩下南方某島而已。其中,只有哆囉美遠系的哆囉美遠村,保留比較詳細的Sanasai傳說;而兩個被視為開創之首的村落——溪北打馬煙、溪南加禮宛,也有比較具體的族群漂流說。


    總體來說,Sanasai傳說在宜蘭平原的面貌,不只疏陋、簡單;也因應各個村落的族群內涵,而呈現出質、量不均的詳略程度。


◇花東地區的Sanasai傳說


1.阿美族

自稱祖先從外島移入的,有海岸阿美的大港口社;他們傳說祖先最初住在達奇里,後來遷移火燒島,然後在台東附近上陸,從海岸山脈西麓北進,迂迴太巴塱,才來到大港口建立部落。貓公社則自述祖先是從花蓮北方的達奇里來到Sanasai,再登陸大港口。都威社傳說天神降生於Votol,再經由Sanasai繁衍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子孫。都歷社則傳述Votol大地震後,從石頭生出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祖先們經由Sanasai來到台東附近的猴子山,兩族在這裡再分化出去。


2.加禮宛部落

花蓮的加禮宛部落,係指十九世紀移居新城鄉嘉里村、豐濱鄉新社村的噶瑪蘭後裔。日治時期的調查者,在花蓮這兩個村落採集到較其他地區細緻的Sanasai傳說;有趣的是,同樣是噶瑪蘭後裔、同樣在花蓮地區,以加禮宛人為主體的新社村,所保留的Sanasai傳說,就比新城加禮宛─一個與漢人混居較久的村落─詳盡且更具體系。


新社的傳說,不僅有一套祖先的譜系,也串連了噶瑪蘭、哆囉美遠、泰雅幾個族群在達奇里、宜蘭平原等不同地區的關係。但,對Sanasai到底指那裡,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Sanasai傳說圈的構成】


Sanasai傳說,不只是一個講述祖先來源的傳說。共享這個傳說的族群及他們所分佈的地理空間,還透露出族群來源、族群關係及文化特質的共通訊息。這個可能幫助我們一窺台灣族群歷史的訊息,恰可用「Sanasai傳說圈」 的概念來認識。


事實上,承載Sanasai傳說的海岸地帶,在空間形式上具有兩種特性:一是由南往北的黑潮帶,與東海岸族群的活動狀態關係密切。二是海岸動線上的人群,可以隨機選擇合適的海階、平原芋A登陸、定居或離去;憑藉無遠弗屆的海路,使人群易於駛舟、乘筏,快速的來往移動。


然而,從台灣本島的地理形勢來看,相對於海岸線的開放性,海岸地域受限於陸地的封閉性、高山族群的威脅性,也使族群的互動、流通,必須被動的局限在海岸邊緣地帶。Sanasai傳說即在這個空間的相關族群中口耳相傳著,並且產生細部的內在變異;而隨著不同族群對外關係的差別,也進而形成不同的傳說內涵。


不僅如此,Sanasai傳說圈在空間結構上之所以成立,更因為台東外海的綠島、蘭嶼,在傳說中成為相應此一海岸地域的關鍵地。由於這兩個小島,是傳說中南方族群大遷徙行動過程的踏腳石、中途站;透過它們,海岸地帶,得以連接上東南亞島弧,使台灣若干族群的祖源關係,可以依不同時間層的延伸,擴大到東南亞海域的廣大空間,進而提供族群歷史解釋的無限可能性。


【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內涵】


Sanasai傳說圈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系統的瞭解台灣平埔族群的歷史。Sanasa傳說圈包含的族群體系,可以區別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內涵:前者包含北海岸的馬賽人、宜蘭平原的噶瑪蘭人/哆囉美遠人、花蓮立霧溪流域的猴猴人/哆囉滿人,甚至阿美族和卑南族。後者,則是藉由可以印證Sanasai傳說的語言、考古、歷史等實証資料,所建構出來的族群體系;此一體系,會暫時排除阿美族、卑南族,直到我們的瞭解增長到足以收納的程度。


對Sanasai傳說圈內的族群,我們可以藉由祖源傳說與史前文化現象、語言關係樹、歷史文獻三者的對話,發現存在於他們之間的類緣關係;Sanasai傳說流傳的範圍,和族群空間、分佈特性的重疊,也使傳說成為具有族群意義的特徵。傳說、族群、地域,遂結合構造出海岸地域的族群歷史。


不僅如此,Sanasai傳說圈除了可以說明族群類緣關係、祖先南來北往狀態等客觀事實外,還可以反映相關族群的心理結構;例如他們如何藉由傳說,在詮釋自己的歷史、來源、空間範圍與族群關係。


我們可以看到,台東外海的蕞爾小島──綠島、蘭嶼,在鄰近的海岸阿美、卑南阿美眼中,是明確的Sanasai。我們還可以觀察到花東加禮宛和宜蘭噶瑪蘭,對祖源記憶的程度,隨著空間差距而有明顯的不同。至於宜蘭平原、大台北地區的族群,不但已經不能明確說出Sanasai名稱,而且轉化出馬賽(Basai)、山西(Sansai、SoaN-sai)等相關稱呼。


有趣的是,我們從口傳資料上又看到:大台北地區的馬賽,會追溯祖源到Sanasai;哆囉美遠人則追溯祖源到達奇里;而宜蘭的噶瑪蘭人──特別是溪北的部份,卻追溯祖源到北海岸的馬賽。其中的差異,除了透露族群移動過程中,會有原鄉、第一居停地、第二第三第四……居停地的記憶層次外;原鄉的變動與相對性,也使Sanasai傳說圈的空間範疇,以移動的主體為中心,產生多層次的變化。從歷史的角度看,南來北往、大大小小的移動,正顯示族群的分佈,是時時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同時,此一變動,長期以來又侷限在一定的空間。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體系,因此也隨著長時段的時空之變、短時段的穩定狀態,呈現著不同的族群內涵。


【文獻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9,30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