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首見大面積出露的植物化石群!」恆春半島里龍山發現二百萬年前罕見樹葉化石 連日暴雨過後 墾丁石牛溪沖出塵封數千年滿月蛤化石 寬10公分、高7公分〔2018-09-28〕
- 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 2022年4月2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5月5日

千年滿月蛤貝類也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這是台灣首見大面積出露的植物化石群!」恆春半島里龍山發現二百萬年前罕見樹葉化石 連日暴雨過後 墾丁石牛溪沖出塵封數千年滿月蛤化石 寬10公分、高7公分
自由時報 /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2018-09-28〕
8月23日及其後不斷的大雨,除造成恆春半島多處土石流,其中台26線石牛溪路段邊坡土石鬆動,經過公路總局養護單位為維護用路安全緊急進行搶修刷坡工程,卻竟也沖出塵封數千年的「滿月蛤」貝類化石,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表示,將要求養護單位整理後,將珊瑚礁及滿月蛤送至存放地點。
該工程因大面積挖掘,日前因「潭美」颱風進逼,引來恐發生第2次土石流的擔憂,不過,該處深埋許多滿月蛤貝類,加上開挖的珊瑚礁理應回國家公園內存放,公路總局三工處昨天和保安林地地主林管處及墾管處現勘,當地開挖的土石旁就能輕鬆見到滿月蛤貝類甚至墾丁遺址當作刀具的貝刮器遺跡,引發議論。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專家指出,滿月蛤貝類生存在珊瑚礁間的沙地,會為「還原環境」(缺氧環境)而挖沙下潛,若受沉積物遮蓋,經抬升後就逐漸成為化石,石牛溪附近是恆春半島最新抬升的區域,不過仍至少有6千年以上歷史,滿月蛤貝類隨珊瑚礁約抬升後就深埋山中,因開挖重見天日,建議主管機關應趁此機會蒐集,作為自然史研究或環境教育的教材。
墾管處遊客中心就有滿月蛤的貝類化石展示,當地拾得的滿月蛤,扇貝最寬處逾10公分、高7公分,體積碩大,墾管處處長劉培東表示,養護單位雖是為緊急搶災開挖,但貝類、珊瑚礁具環境教育價值,將請三工處整理其開挖後的產物,將珊瑚礁等運回指定地點存放。

千年滿月蛤貝類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千年滿月蛤貝類也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千年滿月蛤貝類也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近日台26線石牛溪路段邊坡進行搶修刷坡工程時,發現到千年滿月蛤化石。(謝佳潾攝)
恆春半島石牛溪 發現千年滿月蛤化石
中國時報 / 記者謝佳潾 / 屏東〔2018-09-29〕
恆春半島因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構造相當特殊,如有隆起的珊瑚礁等,而也因此有機會讓塵封數千年的珊瑚、貝類遺骸等化石重見天日,近日台26線石牛溪路段邊坡進行搶修刷坡工程時,就發現為數不少的千年滿月蛤化石。
今年8、9月因受熱帶性低氣壓及颱風外圍環流等影響,屏東雨勢不停,恆春半島更是發生多起土石流,當中台26線石牛溪路段邊坡土石鬆動甚為嚴重,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擔憂該路段用路安全,近日進行搶修刷坡工程,不料竟刷出滿月蛤化石。
專家指出,滿月蛤貝類多在珊瑚礁間的沙地求生存,且主要棲息在沉積物缺氧的環境中,因此會為「缺氧環境」而挖沙下潛,便與硫氧化細菌進行共生,而當受沉積物遮蓋、經千萬年封存後,隨著珊瑚礁慢慢隆起也就逐漸變成化石。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表示,雖然石牛溪附近是恆春半島最新抬升的區域,但也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因此滿月蛤化石也算有其研究意義,建議墾管處趁機蒐藏,以便作為自然史或環境教育教材。
對此,墾管處表示,將把這批滿月蛤化石送往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旁的臨時館存放。其實,墾管處遊客中心的展覽室中,也有陳列滿月蛤的化石,據了解,在恆春半島採集到的滿月蛤,其扇貝最寬有10公分、高7公分,體積算大。

千年滿月蛤貝類也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千年滿月蛤貝類也被大雨沖出,重見天日。(記者陳彥廷攝)

墾丁化石館長林景文在楓港里龍山,發現一塊完整美麗樹葉化石,他說這是奇幻之旅,難得一見的植物化石出土。(林景文提供)
里龍山發現植物化石群 恆春半島500萬年前浮出海
自由時報 /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2014-07-07〕
恆春半島終於找到浮出水面的證據?學者上半年於恆春半島最高的里龍山發現大範圍的植物化石群,埋藏時間至少五百萬年,所採得植物化石包括葉片及種子,葉形及種子外觀明顯可見,是台灣首次發現大面積的植物化石群,讓恆春半島於五百萬年之前就已浮出海面有了證據,氣候條件也適合植物生長。
里龍山為恆春半島最高峰,埋藏許多地質及化石界寶藏,東方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李慶堯在里龍山及蚊罩山南北綿延十幾公里的廣大範圍,發現有大面積完整植物化石分佈。
「這是台灣首見大面積出露的植物化石群!」李慶堯表示,該植物化石群主要發現於恆春里龍山層,東南海岸的南仁山、出風山和豬老束山上也有出露。
輕軟如植物要留存化石相當難得,而植物化石中以種子較易留存,但李慶堯目前所取得則以葉片「印痕化石」為多,葉形外觀明顯,葉脈則可看到二至四次脈。
李慶堯目前共蒐集種子鑄型化石十四件,外部均披覆一層炭質物,內部則被粗砂岩填充,因細部結構未保存,只能鑑定其中七種;難得的葉片「印痕化石」則蒐集到廿三種,李慶堯說,鑑定後確認其中科屬尚存於台灣的植物中,以樟科、殼斗科為最大宗。
李慶堯指出,植物埋壓於地層中無菌處才有可能形成「印痕化石」,植被的類型則直接反映當地氣候狀況,推估里龍山植物化石群植物種類豐富,化石則成為地層年代的佐證,確定在八百五十萬年前到五百萬年前間,恆春半島已浮出海面。
從博士論文到現在,李慶堯始終對里龍山情有獨鍾,後來還陸續發現楓香、野牡丹等化石,加上樟科、殼斗科,他從物種推論古氣候與現代相當接近,現在只差發現完整原生植物化石,進一步佐證當時確有生物生長,但恆春半島已浮出水面則無庸置疑,未來將針對古植被與古氣候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墾丁化石館長林景文在楓港里龍山,發現一塊完整美麗樹葉化石,他說這是奇幻之旅,難得一見的植物化石出土。(林景文提供)
墾丁林館長發現二百萬年前罕見樹葉化石
台灣民眾電子報 / 記者陳明道 / 屏東報導〔2020-04-29〕
墾丁化石館長林景文今年三月在楓港里龍山,發現一塊完整美麗樹葉化石,他在臉書PO文介紹這是奇幻之旅,難得一見的植物化石出土,全台各地多次發現貝類、海膽等海底化石,卻很少發現陸地上的植物化石,此次在恆春半島發現稀有樹葉化石,可作為見證恆春半島,早在二百萬年就有植物生長,具有植物界作本土學術研究價值。
林景文說,混沌世界.上帝傑作!一生有幸採獲多種約200萬年的本土《植物化石群大自然曠世之作》~《楓港.里龍山》罕見的葉片(脈)構造清晰且完整的闊葉林族群《美麗樹葉化石,一敲擊之下,奇幻破石而出…》。
N年來,在南臺灣乾罕枯水期,幸運持著《地利之便》,經常頂著烈日或正面迎著強勁落山風…獨自潛入荒蕪野溪,沿佈滿大小岩石的溪床而上,或下至毫無蔭蔽的礫石海岸~在曠野蠻荒之地,奮力集中意識(志)去《察覺?感應~找尋或許只有千(億)萬分之一機率可能存在的它們》!在當下亦持予專注且謹慎奕奕地,用心敲(請)出已長睡約200萬年《台灣現代樹種的祖先!》。
然長年在里龍山附近地層岩石堆中,已採獲多種稀有植物化石的記錄,初步可研判推測~在200萬年前,臺灣島南端林相景觀或許呈現以《闊葉林植物群為主》…!由此可見:人類欲一窺浩瀚神秘地球億萬年來的生態與氣候變遷軌跡,唯獨努力去找尋《古生物化石標本!》,因為它們是最有力也直接的證物!它們乃是上帝為地球人保存探索大自然恆古生態環境的稀世瑰寶!

林景文的三十年化石探採歷程,隆背、紅星斗蟹和東方蟳是極少數看到完整身形的珍稀化石。圖/潘欣中
恆春半島林景文瘋化石 30年蒐集4萬件
人間福報 / 屏東訊〔2014-07-07〕
對在屏東恆春半島探採化石三十年的林景文而言,他心目中有意義的事,靠著一股傻勁和生命熱情,「搶救」可能消失的化石,現在他讓「國家寶藏」重見天日,樂與眾人分享。
「一踏進浩瀚的化石世界,就著了迷似地愛上它,因為一顆顆不起眼的沖刷石塊,裡面竟然藏著數十至數百萬年前的生態秘密!」三十年前,當時二十八歲的林景文,因友人帶他在恆春半島西台地的溪谷河床找到一顆化石,從此與化石結緣。
之後,每當豪大雨過後,林景文就帶著小石鋤和袋子,冒著被蛇咬、山崩的危險,在泥濘又濕滑的溪谷中來回穿梭「尋寶」。
多年來蒐集四萬多件海相、陸相和植物化石,其中不乏等同國家級博物館的化石標本,也為恆春半島五十萬年的環境、生態和氣候變遷留下見證。
林景文表示,挖掘化石不單是尋寶,藉由化石去尋找古老生態、氣候及地質,是大自然滄海桑田變化最珍貴的見證;找到三十萬年前馬、象、牛等陸生化石,同時證實大陸和台灣數十萬年是相連的,經過地層巨烈變動後才分離。
「如果不去『救』它們,終將會被湍流溪水沖刷毀壞或進入大海,消失無影。」想到這裡,林景文不禁心痛,總是像著能「救」多少算多少!
林景文給化石一個被尊重和疼愛的家,將位於屏東海生館旁的自家農地打造為生態工作室,即日起開放預約參觀。
林景文說:「我不能藏私,化石也是珍貴的國家資產,要與眾人分享化石之美!」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