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不僅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也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之一。(路透檔案照)
【海洋巨獸--藍鯨】鯨魚祖先從「印原豬」花了5千萬年演化而來 體型如家貓、外型如小鹿 4隻腳行走於古代印度沼澤
自由時報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1-03-21〕
地球上現存最大的動物為藍鯨,而有科學家發現,鯨魚是5000萬年前的「小鹿」演化而來,牠們用4隻腳行走於古代印度,吃著鮮花和素果,生活在河流附近,為躲避掠食者最終完全在水中生活。
根據《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報導,5000萬年前,所有鯨類動物的祖先都是名為「印原豬」(Indohyus)的小動物,牠們用4隻腳在沼澤中跋涉,外型看起來像有著長尾巴的「小鹿」,研究鯨類進化的美國東北俄亥俄州醫科大學(NEOMED)科學家戴維森(Hans Thewissen)說,「牠們的體型不過是一隻貓的大小」。
大約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原豬這種動物居住在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一帶,牠們吃著鮮花和素果,生活在河流附近,河道是牠們的逃生路線,用來躲避陸地上或空中的掠食者,戴維森從化石骨骼發現,牠們的花了很多時間待在水中,構造類似河馬骨質,有助於在河中行走時減輕重量。
戴維森指出,印原豬進化的後代叫「巴基鯨」(Pakicetus),開始出現更貼近水的生活方式,牠們不再「茹素」,而是開始長出尖銳的牙齒吃肉,在距今4900至4200萬年,牠們開始演化出不同構造,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成為「雷明頓鯨」(remingtonocetids),開始可以長距離游泳,牠們的化石看起來像海獅。
而這些生物在距今4200萬至3400萬年前滅絕,現代鯨類的祖先開始出現,並演化成鬚鯨和齒鯨,區別在於牠們的食性,鬚鯨喜愛磷蝦之類的微小生物,齒鯨經常使用回聲定位來捕食獵物。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5000萬年前,所有鯨類動物的祖先都是名為「印原豬」(Indohyus)的小動物。(法新社)
關於藍鯨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屬於鬚鯨小目的海洋哺乳動物。藍鯨不僅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也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之一(同樣也是鬚鯨屬的史前巨型鯨魚-Balaenoptera sibbaldina,體型能與藍鯨匹敵。,長超過24米,重達177公噸。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青灰色,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與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直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片海域中藍鯨的數量都相當多。但在其後的40餘年間,捕鯨者的獵殺使牠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回升。一份2002年的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頭之間,並分佈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頭(範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之前大為減少(大約各只有2,000頭)。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塞鯨、布氏鯨與小鬚鯨。鬚鯨科被認為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鬚鯨小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對於鬚鯨科的成員何時彼此分離演化還未知。雖然藍鯨通常被歸類在鬚鯨屬,但也有學者將牠歸類在單型屬-藍鯨屬(Sibbaldus)中,不過這種分類方法並沒有被其他學者接受。DNA序列分析顯示,藍鯨比其屬中的其他物種在種系上更接近座頭鯨和灰鯨。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可以證實這種關係的話,將有把鬚鯨重分類的必要。
關於藍鯨與長鬚鯨在野外雜交而誕生的成鯨至少有11項文獻記載。阿倫遜(Arnason)和格爾伯格(Gullberg)認為藍鯨和鰭鯨的差別類似於人類和大猩猩之間的差異。目前也已知有藍鯨與大翅鯨之間的雜交種。
藍鯨的學名稱musculus來自於拉丁語,有「強健」的意思,但也可以譯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開創性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完成了該種類的命名,他可能知道這一點,然後幽默地用了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雙關語。藍鯨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記》中被稱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為矽藻附著在藍鯨的皮膚上,使得牠們的下側呈現橘棕色或淡黃色,因此其也稱為磺底鯨。其他常見的名稱還有西巴德鯨、塞巴氏鬚鯨(Sibbald's Rorqual,由羅伯特·希伯德所命名),大藍鯨(Great Blue Whale)與大北鬚鯨、巨北鬚鯨(Great Northern Rorqual),不過近幾十年來這些名稱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目前權威專家將藍鯨分類成3或4個亞種:北藍鯨包括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的族群、生活在南極海的南藍鯨、在印度洋與南太平洋被發現的侏儒藍鯨與一個仍有疑問的亞種:大印度藍鯨,牠們也在印度洋被發現,儘管之前這個亞種被懷疑可能就是侏儒藍鯨。
科學家從化石骨骼發現,牠們的花了很多時間待在水中,構造類似河馬骨質,有助於在河中行走時減輕重量。(法新社)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