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武蘭遺址發現排石舖面結構,八十九塊石頭排列整齊,功能與用途尚待探究。(記者游明金攝)
【淇武蘭遺址】蘭陽平原最具噶瑪蘭文化代表性的考古遺址 「排石舖面結構」推估千年前 曾挖掘出陶罐、安平壼、瑪瑙珠、墓葬及石板等
自由時報 /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2011-07-07〕
礁溪鄉二龍村淇武蘭遺址,出土很多珍貴文物,最近又發現八十九顆排列完整的「排石舖面」,結構特殊。國道五號平原側車道延伸工程須經過遺址,為配合施工,遺址古物須起出,考古學者邱水金老師忙著整理保存,要為珍貴文化資產留下記錄。
淇武蘭遺址是台灣史前重要遺址,是四百年前,台灣中北部最大聚落,也是蘭陽平原最具有噶瑪蘭文化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民國九十年因得子口溪等工程展開搶救挖掘,出土文物有大量的幾何印紋陶罐、安平壼、石錘、瑪瑙珠、琉璃珠、墓葬及石板等,年代距今約一千三百年至一百年前。
國道五號平原線側車道延伸工程,須經過埋藏有珍遺考古文物的淇武蘭遺址,因此進行第二次的考古挖掘搶救,這次發現八十九顆大型石塊與卵石整齊舖排的結構,稱之為「排石舖面」,推估是一千年前的特殊結構現象。
邱水金說,排石舖面出現在海平面下約一公尺位置,長六公尺、寬三公尺,這種結構前所未見,石舖面像個平台,還有一塊塊石頭堆砌的步道串連到二龍河畔,功能與用途尚待探究。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淇武蘭遺址 發現排石結構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1/07/07〕
宜蘭縣文化局正在執行的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工程,最近有重大發現,工作團隊在地下4公尺處發現大顆卵石鋪排而成的「排石現象」,是此處三度搶救以來,第一次發現有這個現象。
淇武蘭遺址的「排石現象」屬下文化層,由廿多顆大型的卵石整齊鋪排而成,排列得很平整,估計年代距今約1千年。工作團隊先挖出一個兩公尺見方的探坑,估計應該有更大片的排石結構,至於範圍究竟多大?用途是什麼?必須進一步挖掘和評估。
協同計畫主持人李貞瑩指出,宜蘭丸山遺址和台東卑南遺址,都曾發掘出石板棺,卑南遺址也有卵石鋪排的現象,但無論是排列方式或者卵石大小,與淇武蘭的排石現象都不一樣。
礁溪鄉淇武蘭遺址位於二龍河畔,因為與北宜高速公路側車道的路線高度重疊,曾在得子口溪整治與北宜高越過河道的兩次工程時發掘,搶救出鐵器、石器、陶片等上百萬件標本。
由於側車道要動工向北延伸,文化局擔心恐怕再度擾動遺址,破壞地底文物,委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主持,展開第三度的搶救,地方學者邱水金老師也志願參與協助。
李貞瑩表示,淇武蘭遺址前兩次發掘時,曾找到用於墓葬的卵石與石板,但這次發現的「排石現象」,由廿多顆大型的卵石整齊鋪排,與以前的發現都不一樣。
發現排石現象的探坑位於側車道下方,受側車道工程即將動工的影響,該處發掘期程僅有短短三個月,工作團隊正和時間賽跑,也向側車道的施工單位公路總局爭取,希望給他們多一些時間,才能完整處理和評估。
【新聞稿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