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水水的故事】硯台的故鄉--二水「螺溪硯」或稱「東螺硯」傳承百年歷史的石雕工藝 日治大正時期開始受到重視 日人尊稱「墨玉」 有「台灣黑玉」之稱 螺溪石含金沙、銀砂〔2017-07-14〕

已更新:2022年8月24日



這塊石硯的點斑都含有金質成分。(記者顏宏駿攝)



【水水的故事】硯台的故鄉--二水「螺溪硯」或稱「東螺硯」傳承百年歷史的石雕工藝 日治大正時期開始受到重視 日人尊稱「墨玉」 有「台灣黑玉」之稱 螺溪石含金沙、銀砂


自由時報 /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2017-07-14〕


螺溪石含沙金 二水硯雕師︰愚人金


螺溪石硯含有沙金?日前一位民眾在濁水溪撿到一顆疑似含有「金沙」成份的石頭,拿來給二水硯雕師董坐鑑定,董坐說,裡面可能有「金質」,但因為加工取金不易,沒有開採價值,倒是這種含砂金的石頭,拿來作石硯,因為有金沙的肌理紋路,很受特定族群歡迎。


這位李姓民眾在南投縣水里鄉雙龍村的濁水溪河床,撿到這顆螺溪石,用機器壓碎時,看到金質成分,喜不自勝地拿著「毀損品」來給董坐老師鑑定。


董坐向他說明,濁水溪上游萬大地區在日治時代就有淘金場,石塊含金質並不意外,只是成分和純度多寡的問題。


董坐又說,絕大多數只是「金屬礦物」的「愚人金」,並非金質,他拿出一塊私藏的「金沙饅頭」說,他無法確定是否含金,但許多石雕界同好認定 應是金砂無誤,董坐也把這塊螺溪石取名「金沙饅頭」。董坐強調,是否有含金,他真不敢講,得送地質所驗證,但他不會這樣做。


他說,這塊「金沙饅頭」,因為長得像饅頭狀,所以取這個名字;石裡含有金屬,外表可以看到褐色鏽斑。


他表示,早年做硯台,強調「純正的螺溪石」,所謂「純正」,就不能有一點雜質,問題是,石頭是經幾千年風化而成,少不了都含有石英或金屬等礦物,以前沒價值,但如果硯雕師眼光獨到,知道它金質紋路,做成硯台,現出亮晃晃的金色,這種金石硯對特定族群來說「很有吸引力」。



螺溪石硯 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二水董坐「見石即見硯」


文 / 蘇于修


三代九十年傳承,董家的名號幾乎就等於螺溪石硯的代名詞。一雕超過四十五年的董坐笑說:「苦在手中,樂在心中,雕硯是比出門去旅遊還好玩的工作啊。」


台灣唯一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螺溪石硯」,就在二水;螺溪石硯的天字第一號雕硯人物「董坐」,就在上豐村。


滾滾濁水溪,在二水舊稱「螺溪」,颱風巨石沖刷而下,是董家父子入溪撿石的好時機。被稱為「黑玉」的螺溪石,密度高、質地晶瑩細潤、發墨快、貯水不乾、不傷毛筆,自古就是書畫家愛用的硯台材料。三代九十年傳承,董家的名號幾乎就等於螺溪石硯的代名詞。


「二水是硯的故鄉,不要有斷層。」董坐語氣淡定如硯,兒子董嘉靖則頑皮拿出自己刻的石雕花生賞翫。


「螺溪硯」二水瑰寶 日本人稱為「墨玉」


台灣硯雕文化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彰化二水的「螺溪硯」更是遠近馳名!螺溪石發源於濁水溪,日本人看到台灣螺溪石頭如此質樸美麗,就稱為「墨玉」。


螺溪其實是濁水溪的古稱,根據地質學家研究,臺灣是世界少見的泥火山島,歷經造山運動擠壓而成的「泥板岩」,硬度低,質地相當細緻,螺溪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孕育出許多晶瑩剔透、色澤溫潤的原石,用這些石頭製作出的螺溪石硯,有貯水不乾、經冬不凍的美稱,雕刻家董坐,世代都是做硯台,對於螺溪石的特色,拿捏有度。



關於二水「螺溪石」的發展歷史、質地與特色


文 / 濁水溪文化記憶庫


清代嘉慶年間的舉人楊啟元曾撰文論螺石產地及材質,在〈東螺溪硯石記〉中提及:「彰之南四十里有溪焉。源出內山,由水沙連下分四支,最北為東螺溪,溪產異石,可裁為硯, 色青而元,質潤而粟。有金砂、銀砂、水波紋各種,亞於端溪之石。然多雜於沙礫之中,匿於泥塗之內,非明而擇之不能見;一若披沙而揀金者。」此段文字,雖寥寥百餘字,除開宗明義,首先拈出產硯石溪流為清代濁水溪以及下游之虎尾溪、東螺溪、西螺溪等,與今日螺溪硯石產地大致相符。


「螺溪石」含有金砂、銀砂等


楊啟元對於硯石的形容是:「色青而元,質潤而粟。有金砂、銀砂、水波紋各種,亞於端溪之石。」首句「色青而元」,是指顏色;青,以臺語發音,為綠色之意。元,同玄,清代避康熙帝諱,以元字代玄字,玄為黑色之意。以今螺溪硯石材驗之,綠色、黑色,的確為主流顏色,其他尚有赭紅、土黃、灰白者,或顏色相混的斑斕石紋。


螺溪石硯,細緻滑潤、貯水不易乾,為挑選適合的螺溪石作為硯臺,必須先確認石頭的品質,品質好壞的判斷,可從石頭本身觀察,如觀察石頭表面石皮、石脈肌理、形狀等。另外使用雕刻刀,刮磨石頭表面,觀察刮磨出的是否有白色柔細粉末產生,刀銼之處,石面光滑細密,無粗糙顆粒,且無其他雜質,此為質地良好的螺溪石。


螺溪石的硬度大約在3-4度左右。貯水不易乾,螺溪石密度有2.7克/立方公分,表面結構粒子細如粉末,堅硬如鐵,吸水率低,故能長時間貯水而不易乾。以及擁有優良的發墨性,主要在於其表面紋理針芒,使其有良好的發墨。


「螺溪石」日治大正時期開始受到重視 早期稱為「東螺硯」


1916年(大正5年)10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出現了一則關鍵性的報導,標題是「東螺硯續出」:廳下濁水溪沿岸,古來出東螺硯石,馳名內外,其石堅硬滑潤,或青色或紫色,或水波紋,或萬點星,與彼端溪略同。不久前聞佐佐木氏:近年久乏拾得者,後因八堡圳路改修工事之際,在二八水庄河磧中,發現此名石,讓愛硯家…大為驚喜。




圖左為「金沙饅頭」。(記者顏宏駿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二水漫遊小旅行-東螺田野工作室】📣




 
 
 

Comments


  • Black Facebook Icon
  • 黑Blogger圖示

© 2014~2021 by Messiah Creative © 彌賽亞創意工作室【海神三部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