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成功大學師生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等合作,在屏東恆春發掘距今超過8萬5000年的鯨魚化石標本,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334公斤、長223公分,成員為此不僅訂做可供8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12人輪流合力搬運。(成大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傳真 111年12月5日
【台灣史上最大、最完整鯨魚化石 屏東恆春出土 科博館館長:意義重大 】距今8萬5千年「晚更新世」的「藍鯨」或是「大翅鯨」全長超過15公尺、1根下顎骨就重334公斤、長223公分
中央社 / 記者楊思瑞 / 台南〔2022-12-05〕
國立成功大學師生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等合作,今年暑假在屏東恆春發掘距今超過8萬5000年的鯨魚化石標本,將有助了解鯨魚如何適應冰河期至今的環境改變。
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成功大學地科系兼任助理教授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今年暑假帶領16名成大學生,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海外學者及國內各大學、高中的學生合作,發掘這具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
成大表示,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70年代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2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
楊子睿指出,此鯨魚骨骸全長超過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為良好,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藉由肩胛骨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8萬5000年以上「晚更新世」的藍鯨或大翅鯨,這兩種大型哺乳類也都曾在台灣沿海擱淺過。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日治時期台灣屏東恆春 鵝鑾鼻神社的鯨骨鳥居及墾丁南灣大坂埒的捕鯨基地


挖掘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考古所學生周文博表示,位於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蘊藏多種貝殼、鯊魚、螃蟹以及鯨魚骨骸化石,今年初與當地蒐藏家張玉穆前往尋寶,回來後隨即聯絡楊子睿前往勘查,沒想到團隊5月初在河谷深處意外發現鑲嵌在地層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發現地底有大量骨骼。
成大指出,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334公斤、長223公分,成員為此不僅訂做可供8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12人輪流合力搬運。
楊子睿表示,化石出土後為了鞏固結構,須打上石膏,初期以軍事背包來回人工搬運,負重超過100公斤,面對植被茂密、地形破碎,學生們也曾想過開闢新路,利用纜繩搬運,嘗試無數方法,儘管環境潮濕悶熱,還有蚊蟲侵襲,學生們還是願意利用暑假時間參與。
楊子睿指出,鯨魚骨骼化石目前已安全運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科博館地質學組也將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期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向更多人分享自然界遺留的線索。

2022年12月05日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台灣史上最大、最完整鯨魚化石出土 科博館館長:意義重大
環境資訊中心 / 記者劉庭莉 〔2022-12-05〕
台灣地質年代年輕,鮮少發現完整大型脊椎動物化石,今年10月台灣目前最大、最完整的鯨魚化石在屏東恆春頭溝出土,距今約8萬5000年、全長超過15公尺、完整度高達70%以上,將有助於了解從古至今台灣的生態環境變化,以及鯨魚如何適應冰河期至今的環境改變。
台灣地質年代年輕,鮮少發現完整大型脊椎動物化石,今年10月卻在恆春頭溝發掘出一具距今約8萬5000年、全長超過15公尺的鯨魚化石。
學者推論:台灣南部過去10萬年來是大型鯨類活動場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下稱科博館)今(5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此項發現是由科博館地質學組博士楊子睿、生物學組博士姚秋如、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博士Anneke van Heteren及國內多所院校學生通力合作下的成果。
「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70年代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二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楊子睿說明,台灣位處板塊邊界,地殼抬升迅速且沉積速率極快,在時空環境配合下,有機會完美保存大型生物標本。

將鯨魚下顎骨化石打石膏前,挖掘團隊仔細清除化石上的水分和泥土。圖/成大提供
此具鯨魚化石標本全長逾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佳;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
多數地質年代輕的海相化石現今仍在海底,台灣因特殊的地質條件,地殼抬升迅速且沉積速率極快,讓這具鯨魚化石得以出土。
投身鯨豚研究多年的科博館生物學組博士姚秋如說,藉由化石形態初步推測,這具化石可能是距今約8萬5000年(晚更新世)的鬚鯨化石,不過尚需進一步清修,才能得知更準確的物種訊息。
多種鬚鯨科(Balaenopteridae)大型種類在台灣沿海都曾有擱淺紀錄,可做為比對參考依據。楊子睿也提到,化石可能是晚更新世的「藍鯨」或是「大翅鯨」,這兩種鬚鯨都曾在台灣沿海擱淺過。
楊子睿指出,恆春鯨魚谷地質環境看來像是潟湖,屬於鯨豚喜愛的棲地類型。而台灣以南與菲律賓北邊的熱帶海域,數十年前仍有商業捕鯨作業,顯示這塊海域很可能是鯨豚重要覓食區或繁殖場。他推論,或許這代表過去10萬年以來,台灣南部一直是大型鯨類的活動場域。

鯨魚化石挖掘現場潮濕泥濘。圖/成大提供
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334公斤 歷經超過90天密集挖掘
楊子睿分享,這次鯨魚骨骼殘骸挖掘的歷程,最早是化石愛好者Youtuber「方塊酥」(成大考古學研究所學生周文博)與化石蒐藏家張玉穆,於年初時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科博館接獲消息後,才在今年5月進行實地考察,赫然發現四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過初步挖掘,推測地底應有大量骨骼密集埋藏。
楊子睿博士團隊便隨即整合科博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全台六所大學、一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加入。由於楊子睿同時身為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成大學生占團隊人數六成。
從恆春頭溝發掘出的鯨魚化石標本,距今約8萬5000年,是目前台灣發現最大、最完整的鯨魚化石。

鯨魚肩胛骨化石打上石膏後準備運出河溝。圖片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化石出土後,為了鞏固結構需要打上石膏,初期以軍事背包來回人工搬運,負重超過100公斤;面對植被茂密、地形破碎,學生們也曾想過開闢新路、利用纜繩搬運,嘗試過無數方法。
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334公斤、長223公分,成員為此訂做可供八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12人輪流合力搬運。團隊成員、成大地科系林佩蓁分享,當時處理顎骨上午11點抬上支架,克服崎嶇地形一步步移動搬運,直到傍晚6點才跨越上坡抬至出口,當下非常感動。
歷經超過90天的密集挖掘工作,終於在今年10月將整具化石骨骼帶出地表,從燠熱潮濕的泥地中重見天日。
自然界遺留的寶藏 科博館長:對地質史及海洋研究意義重大
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目前珍貴的鯨魚骨骼化石已安全運回館內,對於後續研究充滿期待,這對台灣過去地質史及海洋研究意義重大。感謝跨單位團隊共同努力、科博館文教基金會支持及屏東縣政府與恆春鎮公所的協助。
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分享,地質學組將會陸續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也將於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盼能找到更多自然界遺留的寶藏線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持續追蹤。
科博館生物學組博士姚秋如指出,藉由化石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約8萬5000年的鬚鯨化石,不過尚需進一步清修才能得知更準確的物種訊息。

國立成功大學師生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等合作,在屏東恆春發掘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70年代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2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成大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傳真 111年12月5日
「鯨」奇考古大發現! 台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出土
自由時報 /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2022-12-05〕
台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出土!成大師生團隊與科博館今年在屏東恆春發掘出台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距今超過8萬5千年、全長超過15公尺、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為台灣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之後,第二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
成大地科系兼任助理教授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今年暑假率領16名成大學生與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海外學者及國內各大學、高中的學生合作,挖出台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成果將有助於了解鯨魚如何適應冰河期至今的環境改變
楊子睿表示,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70年代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二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此鯨魚骨骸全長超過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為良好;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

挖掘團隊在屏東恆春頭溝地區發現鯨魚椎體化石。(成大提供)
他表示,藉由肩胛骨的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8萬5千年以上的「晚更新世」的「藍鯨」或是「大翅鯨」,這兩種大型哺乳類也都曾在台灣沿海擱淺過。
挖掘團隊成員除楊子睿外,還包括科博館生物學組姚秋如博士、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安妮卡.范海特倫(Anneke van Heteren)博士及國內大學與高中的學生。其中成大學生人數佔團隊六成。。
成大考古所周文博為團隊成員之一,他分享位於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蘊藏多種貝殼、鯊魚、螃蟹以及鯨魚骨骸化石,今年初他與當地蒐藏家張玉穆先生前往尋寶,回來後隨即聯絡楊子睿老師一同勘查。沒想到團隊5月初在河谷深處意外發現鑲嵌在地層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更發現地底有大量骨骼。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長達223公分,重達334公斤。
楊子睿說,鯨魚骨骼化石目前已安全運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科博館地質學組也將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期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

鯨魚化石的下顎骨長達223公分,重達334公斤。(成大提供)

發現鯨魚化石的河谷環境植披茂盛、潮濕且地形崎嶇。圖/成大提供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