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郁德祠內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平埔族人砌鑿而成,頗具歷史意義,地方爭取列為「文化景觀」。(記者許倬勛攝)
【龜崙族霄裡社】大溪社角郁德祠供奉原住民土地公(石頭公) 記錄平埔族人歷史發展軌跡 盼列登錄為文化景觀
自由時報/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2020/08/28〕
大溪區有座「郁德祠」,地方相傳已有百餘年歷史、香火鼎盛,但罕有人知神龕內供奉的「石頭公」,是平埔族群龜崙族霄裡社人砌成,蘊藏「漢、原文化融合」的特殊意義,市議員陳治文、市府文化局、中央大學學者昨天安排會勘,地方人士也紛紛表達希望市府能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
供奉原住民土地公
大溪耆老相傳,郁德祠內的石質土地公神像以青斗石雕鑿,雖然沒有傳統神像的精雕細琢,樣貌質樸,信眾以橘紅色金裝披掛在神像上,並在神龕刻上「正隆霄裡地,神輔社中疆」,象徵為霄裡社的地方信仰。
平埔族信仰轉化痕跡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傅寶玉表示,對平埔族人而言,草木、石頭皆有神,屬於泛靈信仰,石質土地公卻兼有漢人的信仰崇拜,當地約300年前漢人進入墾荒,並與平埔族原住民混居,學界多認為郁德祠的土地公,正是平埔族原民信仰轉化的重要痕跡。
當地信徒張良文說,這間廟宇從日治時代就稱為「郁德祠」,至少有百年歷史,石頭公神恩廣澤、很會找遺失物品,他年輕時也曾受惠,當時他因弄丟班費前來央求土地爺協助,之後只花一下午時間就找回失物,廟宇因此祈求者眾,鄉親若碰到不順的事情,也常來求神問卜。
漢原文化融合特殊意義
陳治文表示,大溪南興地區是龜崙族的發源地之一,郁德祠是漢、原文化融合、交流的歷史足跡,同時是重要的地方信仰,頗具意義,希望市府能登錄成「文化景觀」,妥善保存。
文化局表示,該局對文化資產提報案件均審慎處理,有形文化資產包含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及自然地景等,經提出申請,都必須經過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大溪社角至今仍是大溪平埔族人的主要居住地。記者鄭國樑/攝影
大溪社角記錄平埔族人清代至今發展軌跡 盼列文化資產
2020-09-01 聯合報 / 記者鄭國樑/桃園報導
桃園市最近掀起大溪平埔族群文化資產保存議題熱,區內霄裡社(部落)是台灣早起從清代就發展的區域,平埔族人活動頻繁,至今仍有族人居住,地方上認為霄裡社遺址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市議員陳治文上周還邀集文化局等單位會勘,並請來中大客家學院助理研究員傅寶玉解說,到場的大溪家長會長聯誼會總會長張偉義在這裡出生、成長,族親也大多世居此地,大家都希望市府重視,爭取納入文化資產保存。
傅寶玉也是元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她指出桃園早年先民開墾歷史不能忽視平埔族,平埔族人在桃園有4個主要部落,「宵裡社」是大部落起源於八德、大溪交界,後來一部分往大溪移動遷到現在的社角形成公館,清朝年間這裡已經有組織管理、收租和軍事基地並且與漢人合作開墾。
傅寶玉說,清朝年間漢人能順利在社角、宵裡開墾,平埔族人幫助漢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和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灌溉系統,當時最重要的宵裡大圳、龍潭埤圳最主要的地主就是社角的平埔族人,要談桃園水利發展歷史決不能忽略這兩條大水圳,不過現在談到地方水利、文化、族群過去發展,平埔族人的貢獻卻沒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平埔族人能幫助漢人開墾,與漢人和平相處,這在其他地方的先民發展史很少見。
桃園巿議員陳治文(左)上周邀學者、平埔族人後裔會勘,希望社角的文化資產能受重視和保存。記者鄭國樑/攝影
社角保有日治時期的土地公廟,連「郁德祠」刻字都完整保存。記者鄭國樑/攝影
社角是宵裡社(部落)部分平埔族群遷移到大溪的重要據點,桃園巿議員陳治文(左)上周邀學者、平埔族人後裔會勘,希望社角的文化資產能受重視和保存。記者鄭國樑/攝影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