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雲林林內】三千多年前的坪頂遺址 發現「半地穴式」房屋 平埔族人祖先石塚的古墓群 當地居民視為神秘區 推測是梅林遺址的後代 〔2003-12-30〕

已更新:2022年12月12日





【雲林林內】三千多年前的坪頂遺址 發現「半地穴式」房屋 平埔族人祖先石塚的古墓群 當地居民視為神秘區 推測是梅林遺址的後代


文 / 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坪頂遺址位於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地埋位置在濁水溪與清水溪合流處的南岸孤立紅土階地上,遺址面積含蓋整個山丘階地,十分遼闊。遺址所在地因受開闢茶園、建物、地震等影響,受到嚴重破壞。


 1998年中研院劉益昌在進行的「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地區遺址實地調查評估計畫」調查工作中,團隊人員在林內鄉坪頂村茶園裡所發現了一處遺址,是茶農無意間以怪手翻耕整地,暴露出大量遺物和豐富的文化層堆積。此一發現引發學界、文化界以及雲林縣政府的重視。


 坪頂遺址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為主,紋樣種類相當豐富;石器種類和出土量多,有打製、磨製斧鋤形器、石片器、磨製石錛、磨製石刀、砥石、網墜、石錘等。 近來調查研究發現坪頂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除了營埔文化(黑陶文化)之外,也挖掘出部份紅陶繩紋文化,這是坪頂遺址比較特別的地方,也因此使遺址的重要性更加一層。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坪頂遺址 推測可能是梅林遺址的後代


 坪頂遺址文化內涵具有台灣中部營埔文化的特色,亦較接近營埔文化水底寮類型,年代大約距今三千多年前,推測可能是梅林遺址的後代。


 坪頂村茶園裡,茶農因翻耕整地,發現了可能距今三千年前的坪頂遺址。坪頂遺址出土遺物以陶、石器為主;陶器以灰黑色夾砂陶為主,口緣、腹部外側及唇口內緣飾有紋樣,具平埔文化特色,紋飾種類相當豐富。


 在坪頂村聚落南面斜坡竹林內,居民視為神秘區,該區為代代相傳禁止進入十幾座古墓群,有的是平埔族人祖先的石塚;有的是清朝漢人的墓碑塚;平埔族人的石塚,分佈在竹林內或茶園旁,數量也有十幾座,造型十分特別,四周只用砂岩、礪石堆砌而成,中間以大石頭標示墓碑,沒有刻任何文字。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圖片來源: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坪頂遺址古墓群


坪頂村聚落南面斜坡竹林內,繼坪頂遺址豐富的遺物出土後,又發現了十幾座古墓,該區為代代相傳禁止子孫進入的武探坪古墓區,雖當地居民視為神秘區,因為具有學術研究價值,所以在陳南榮老師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群徹底的調查發現。


古墓群有的是平埔族人祖先的石塚;有的是清朝漢人的墓碑塚,由墓碑文字記載,其中一個是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先人是楊政樸的墓碑,迄今有二百五十二年;又有一座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漢人,祖籍福建龍崗,先人是江懷遠的墓碑,距今約二百零八年;還有一座道光戊申年(西元1848年),先人是張明智的墓碑,祖籍金浦;在成功國小後側方茶園裡,也有一座太學士林清泰的古墓,是十分特殊的古墓,堂號龍邑,年代為光緒五年菊月,距今一百二十年左右,墓碑是用大陸花崗石做成,造型十分講究,其後代子孫在左側寫玉麟兩字,這是林內鄉境內唯一大學士墓碑。這幾座古墓碑字體工整,蒼勁有力,極具文史學者考證的價值。


平埔族人祖先石塚 只用砂岩、礪石堆砌而成 以大石頭標示墓碑 沒有刻任何文字


至於可能是平埔族人祖先的石塚,分佈在竹林內或茶園旁,數量也有十幾座,造型十分特別,四周只用砂岩、礪石堆砌而成,中間以大石頭標示墓碑,沒有刻任何文字,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休閒的地方,可能會坐在石堆上休息納涼。




雲林坪頂遺址 發現「半地穴式」房屋


人間福報 / 林內訊〔2003-12-30〕


中央研究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劉益昌帶領的考古團隊,在雲林縣林內鄉搶救「坪頂遺址」一個月,發現「半地穴式」房屋,昨天邀文化局長林日揚到場了解出土古文物的文化意涵,希望以現場展示方式,蓋一座中小型博物館保存古文物。


劉益昌說,坪頂遺址是他在一九九八年發現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遺址所在是「更新世」形成的高位紅土階地,地勢高亢缺水,因此,當時的生產型態為旱作農業,這種農業型態保存的遺址狀況應當良好,可惜現代農耕型態丕變,翻耕農田種茶樹的結果,破壞大面積的遺址文化層。


為了解坪頂遺址文化層堆積情形,考古團隊取得茶園主人林唐榮同意,在茶園區內挖了三個探坑,總面積八十四平方公尺,發現地表以下四十至八十公分處,有二次清楚的居住面,顯示人類聚落在此地長期居住的情形。劉益昌從發掘的過程中,辨識了古代坪頂居住的人們,是住在略為凹進地下的「半地穴式」房屋,這種居住形式,在台灣原住民社會中也常被發現,但在營埔文化,是首次發現的。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說,半地穴式居室建築是我國古代農業部落代表性的居室建築,多為單間,一半高出地面,作圓形或方形,周壁用石塊頂住,屋內或四周用木柱撐持屋頂,屋頂用芧草或草泥覆蓋。


坪頂遺址其他出土的遺物也很豐富,劉益昌以陶器比對,認為坪頂古文化和濁水溪中游及台中盆地邊緣的「營埔文化」相同。


劉益昌指出,依這次在林內鄉坪頂山區發掘所得資料,確認雲林縣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三千四百年至一千八百年的「營埔文化」遺址,也是營埔文化分佈最南的遺址,地位特殊,且坪頂遺址和斗六市梅林遺址具有前後期延續發展關係。劉益昌認為,現場展示古文物可帶動觀光人潮,或作為學校戶外教學場所;林日揚表示,願和中研院配合,設法興建「坪頂遺址博物館」。



距今三千四百年至一千八百年的「營埔文化」遺址


聯合報 / 記者梁震坤 / 雲林縣報導〔2003-12-30〕


中研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的考古團隊,在雲林縣林內鄉「坪頂遺址」發現「半地穴式」房屋,雲林縣文化局長林日揚昨天說,願和中研院配合,在遺址興建「坪頂遺址博物館」,保存及展示古文物。


中研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劉益昌昨天向林日揚說明,依這次在林內鄉坪頂山區發掘所得資料,可確認雲林縣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三千四百年至一千八百年的「營埔文化」遺址,這也是營埔文化分布最南的遺址,地位特殊,且坪頂遺址和雲林縣斗六市梅林遺址具有前後期延續發展關係。


雲林縣文史工作者陳南榮說,半地穴式居室是古代農業部落代表性的居室建築,多為單間,一半高出地面,作圓形或方形,周壁用石塊頂住,四周用木柱撐持屋頂,屋頂用芧草或草泥覆蓋。


劉益昌說,坪頂遺址是他在民國八十七年發現的台灣史前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遺址所在地是「更新世」形成的高位紅土階地,地勢高亢、缺水,當時的生產型態為旱作農業,這種農業型態適合保存遺址,可惜現代農耕的翻耕技術破壞了大面積的遺址文化層。


為了解坪頂遺址文化層的堆積情形,考古團隊獲遺址所在地的茶園主人林唐榮同意,一個月前在茶園區挖了三個探坑,總面積八十四平方公尺,並在探坑中發現地表以下四十至八十公分處,有清楚的居住面,包括泥土中腐蝕的梁柱痕跡,由此辨識出古代坪頂居民,住在略為凹進地下的「半地穴式」房屋中。


劉益昌說,這種居住形式,在台灣古老的原住民社會中也常發現,但在營埔文化是首次發現,研判當時人們為避山區強風,構築入口不高,進屋即深入地下的半地穴式房屋居住。考古團隊還在屋中發現大批石材、製造工具、工作台,判斷是當時人類製造石器的場所。


坪頂遺址出土的文物很豐富,陶器以灰黑色的夾砂陶最多,供古人炊煮和貯藏之用,另有裝飾用的陶環、紡織用紡輪;日常生活工具包括石斧、石鋤、石錛、石鑿、磨刀石、石錘、狩獵用箭頭等。劉益昌比對陶器後認為,坪頂古文化和濁水溪中游及台中盆地邊緣的「營埔文化」相同。


劉益昌率領的考古團隊昨天邀林日揚到場了解出土古文物的文化意涵,劉益昌認為在現場展示古文物可帶動觀光人潮,或作為學校戶外教學場所,建議蓋一座中小型博物館。






【新聞稿文獻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23,68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