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台南麻豆古港「水堀頭遺址」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有助了解十七世紀倒風內海和大航海時代台灣歷史〔2008-01-10〕

已更新:2022年12月19日



圖片來源:蘇煥智部落格



台南麻豆古港「水堀頭遺址」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有助了解十七世紀倒風內海和大航海時代台灣歷史


人間福報 / 麻豆訊〔2008-01-10〕


台南麻豆古碼頭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由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主持的台南縣麻豆鎮水堀頭遺址考古作業,昨天上午在現場發表考古成果。除了麻豆港古碼頭重現、首度出土的完整馬匹遺骸,更發現有迄今二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箭頭,增添不少考古價值。


水堀頭舊碼頭是麻豆港當年「倒風內海」地勢遺跡,清康熙、乾隆時繁華一時。地方雖知悉這段歷史過往,也發現部分碼頭遺跡,但迄未正式開挖。


台南縣政府在文建會補助,去年五月委託劉益昌主持考古作業,挖掘面積超過一千四百平方公尺,發掘深度達七公尺。昨天展出發掘出古航道、碼頭、集貨場等港埠設施和一些明清的古錢、陶瓷器皿等等古物,還有一匹完整的馬遺骸,推論約二百多年。


劉益昌認為,從當初挖土類似沼澤泥土,研判當時馬匹可能不察,身陷濘沼無法脫身,而意外喪命。讓與會者對這番推論,更顯興趣。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圖片來源:蘇煥智部落格


十七世紀即已存在 考古成果了解到麻豆港倒風內海地勢遺跡史 甚至台灣史


考古現場出土的,還有一段以糯米、蚵殼、糖水攪拌築成達十公尺的古碼頭,劉益昌帶著台南縣長蘇煥智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細心解說,大夥興奮之情,全寫在臉上。


劉益昌表示,麻豆港水堀頭遺址,推論約從清康熙十七世紀即已存在,經過十八世紀中期繁華使用階段、十九世紀初期淤積。十九世紀清代晚期成為當地住民傾倒生活與建築廢棄物場域,原本屬於內陸河港水域,也逐漸沼澤陸化,如今成果園。


劉益昌說,從出土相關文物,水堀頭史蹟園區底下更深地層中,還埋藏著蔦松文化、大湖文化的地層;去年六月就在現場一處約二點五公尺深的探坑,意外發現屬於大湖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銅箭頭,推論附近應還有更豐富的文物。


蘇煥智也說,劉益昌的考古發現,讓鄉親們更了解早年台南地區「倒風內海」歷史,這不僅是關係著麻豆的歷史,也關係著整個台灣的歷史;他在一九九四年立委任內即曾來過水堀頭遺址,也一直對遺址的歷史充滿興趣,直到縣長就任後,才得以實現發掘,如今有初步成果,讓他相當欣慰。



「水堀頭遺址」 考古發掘 麻豆古港一一浮現


自由時報/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2008-06-26〕


經中研院教授劉益昌試掘及研究,「水堀頭遺址」被證實為最早的麻豆古港所在地,並在康熙、乾隆年代使用過。


麻豆古港,經考古隊的發掘,距今2百至4百年前的港域、碼頭坡道、貨物堆置廣場、聯外道路等樣貌一一浮現。


而在港域外,也有一條航道向西北連繫「倒風內海」的航道,東側也有一條南北向交通大道,是當時聯通號台南府城到諸羅的官道,越過航道上游並有一座水堀頭橋,清代的「水堀頭橋碑」,曾經訴說修橋的盛事。


這些是教授劉益昌所描述的水堀頭麻豆古港的整體意象。


經考證,當年的麻豆古港原是「倒風內海」的一處港汊,港口位置恰在港汊的底端附近;港域在三合土碼頭坡道的東側,水深約1點5公尺,東西寬約40公尺上下,南北長至少在2百公尺以上。


劉益昌形容:「麻豆港古碼頭,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史蹟、考古遺址所在,它存在的古代歷史結構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證物。」


然而,龍喉、鳳池風水之說及鄉野傳奇,與在地出了位總統陳水扁連結在一起,乃至於出土的馬骸,又被傳與現任總統馬英九有關,卻也使得民眾對於麻豆古港始終興致高昂,參訪文物的詢問電話從未間斷。


麻豆古港遺址出土的馬骸,曾引發地方議論紛紛。(記者邵心杰攝)


關於「倒風內海」


「倒風內海」是18世紀前位於臺灣南部的潟湖,清代臺灣三大內海(倒風、台江、堯港)之一,位置在現今臺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沿海一帶。由於幾世紀以來的不斷淤積,現已陸化而幾乎全部消失,僅餘北門潟湖為其殘跡。


「倒風內海」位於古曾文溪三角洲,南側與臺江內海被蚊佳半島及蕭壠半島隔開。


早在荷蘭人所繪的地圖中,有標示出笨港、魍港、倒風、臺江等較大的內海及外海沙洲。明鄭時期開始有規模地開發。因規定不可侵占平埔族社土地,當時移民為避開平埔族社,多經海路進入倒風內海的海岸港口,沿八掌溪或急水溪深入內地開墾。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布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20個。其中的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麻豆港,不僅貿易興盛,也是縣治通往郡城的要道,無論水陸交通或軍事地位上,皆十分重要。


1731年之後,「倒風內海」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淤積逐漸陸化,港口數持續下降。日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堡圖》中已無「倒風內海」,原內海位置已成平原,原先的河港轉變成鄉村集散中心,部分因人口外移嚴重成為農村。


「倒風內海」四大港之一麻豆港


位於現今麻豆區水堀頭。荷蘭統治時期麻豆已是西拉雅族聚落,又因為於倒風港內海港汊邊得海運便利,逐漸成為貿易商港,輸出鹿皮、糖,並於茅港尾港式微後崛起。近年考古出碼頭遺跡和馬遺骸,還有因市街發展而興建的北極殿、護濟宮、五王廟、文衡殿、文昌祠,都足以驗證當時的鼎盛一時。從荷蘭統治時期到內海淤積後,雖有因水患而遷移,但麻豆一直是附近村落的行政中心。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13,663 次查看0 則留言

Коментар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