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台博士發現藍鯨老祖先 命名「烏瑪鯨」登國際期刊 古台灣海峽是灰鯨育幼地〔2015-10-12〕

已更新:2022年12月19日



蔡政修赴紐深造,接手完成一具鯨魚化石的清修研究,發現牠可能是藍鯨的祖先。圖/侯俐安



台博士發現藍鯨老祖先 命名「烏瑪鯨」登國際期刊 古台灣海峽是灰鯨育幼地


人間福報 / 台北訊〔2015-10-12〕


一具二十七年前在紐西蘭出土的鯨魚化石,經台灣博士蔡政修重新清修,發現牠是前所未見的物種;牠的體型只有藍鯨的三分之一,卻擁有與藍鯨類似的下顎骨,是目前出土藍鯨家族化石中最古老的發現,很可能也是藍鯨在兩千五百萬年前的老祖先。蔡政修將牠命名為「烏瑪鯨」,今年發表在《哺乳動物演化學》期刊。


藍鯨是目前世上最龐大動物,正式紀錄中最大的藍鯨身長三十公尺,相當於十層樓高度。藍鯨的起源一直是謎,學界有多種爭論,包含三千萬年前的中爪獸或偶蹄類動物;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博士蔡政修的研究則追溯至兩千五百萬年前。


27年前出土 近年才清修


一九八八年,奧塔哥大學地質系團隊在紐西蘭南島採礦場挖掘到一具鯨魚化石,卻遲遲沒有經費、人力及時間研究。直到四年前,東海大學研究所畢業的蔡政修赴紐念博士班,接手完成清修研究。


蔡政修說,當年採礦場工人在岩壁上僅發現一點化石痕跡;學校接獲採礦場通知,沿著露出來的化石一路挖,將整隻鯨魚化石挖出,帶回學校實驗室。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左邊為烏瑪鯨的挖掘情況,右邊為烏瑪鯨清修後的狀況。圖片來源: The earliest gulp-feeding mysticete (Cetacea: Mysticeti) from th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命名「烏瑪鯨」 登國際期刊


這隻鯨魚化石長約六、七公尺,約只有藍鯨的三分之一,但蔡政修經過一整年清理及研究發現,牠竟有著與藍鯨類似的下顎骨,等於有相似的「鯨吞」方式。


「藍鯨家族獨特攝食方式,讓人有機會一窺牠的源起。」蔡政修解釋,現在的鬚鯨大致上有三種攝食方式:藍鯨家族的鯨吞方式是將嘴巴張大,一口吃進很多海水、小魚和小蝦;弓頭鯨家族則是張著嘴巴往前游,讓海水、食物不斷進到口中;灰鯨家族主要以吸食方式,將躲在海底的小動物吸進嘴裡。


蔡政修說,藍鯨的下顎骨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塊骨頭,烏瑪鯨和藍鯨有著類似下顎骨。他說,從目前的化石來看,兩千五百萬至兩千七百萬年前,生活在紐西蘭附近的烏瑪鯨,非常有可能是藍鯨家族的老祖先。


但發現烏瑪鯨,只能說在藍鯨演化史中新增了一塊拼圖,究竟六公尺長的烏瑪鯨如何變成三倍大的藍鯨?在烏瑪鯨之前又是以何種型體存在?仍有待追尋。


古台灣海峽 灰鯨育幼地


此外,蔡政修說,台灣是海洋性國家,也有許多鯨豚化石,但礙於人力及經費未能完成清修及命名,至今仍有許多未知的新物種,等著後人挖掘、呈現到世人面前。從新北市八里、桃園大溪、南投國姓、屏東恆春到澎湖海溝,都曾發現鯨魚化石蹤跡。


其中,西太平洋數量極少的灰鯨,擁有數一數二的洄游習性,每年夏天在高緯度地區覓食,冬天再到低緯度地區產下小灰鯨並育幼,一年至少折返一萬五千到兩萬公里距離;但人們對西太平洋灰鯨育幼點一無所知。


直到十年前,台灣漁民在澎湖海溝打撈到兩件灰鯨化石。蔡政修說,兩件化石體型都很小,很可能是幾個月大的灰鯨寶寶,來自一萬到四萬年前,也就是電影《冰原歷險記》時代背景;從這兩件化石推敲灰鯨以前的生殖育幼地點,可能就在台灣海峽周圍。


這兩件灰鯨化石標本,目前分別位在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永康的大地化石礦物博物館。


於美國華盛頓DC史密遜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藍鯨下顎骨。圖片來源:蔡政修。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21,27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