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台東太麻里「舊香蘭遺址」 千年小石棺出土 有助於解開「巨石文化」與「卑南文化」間的融合關係 爭取編定為國定遺址〔2007-05-15〕

已更新:2022年3月27日





台東太麻里「舊香蘭遺址」 千年小石棺出土 有助於解開「巨石文化」與「卑南文化」間的融合關係 爭取編定為國定遺址


自由時報 /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2007-05-15〕


台東縣太麻里舊香蘭遺址考古人員,最近挖出五具毗鄰的小石棺,最小只有四十公分長,不過,均為空棺,只有一具有一只陶甕陪葬。累計至今,舊香蘭遺址已經有二十一具石棺出土。


接連兩波小石棺出土,考古人員推論,當時人類夭折或早逝的機率相當高,但不論老小過世,都會獲得慎重安葬,至於是否還有其它意義,因棺內缺乏陪葬品可供解讀,目前尚難判斷。


此次被挖出的五具小石棺大小不一,長度分別是四十公分、五十公分、八十五公分、九十公分、一百公分。長八十五公分的石棺有完整的九片石板當做棺蓋覆蓋,頭腳兩片石板,都有圓孔,棺底則鋪上紅色的物質,並且和大人一樣有陶甕陪葬。其餘四具則沒有陶甕,棺蓋板也只有三、五塊。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說,八十五公分長的小石棺還留有少許頭蓋骨,以及一顆臼齒,依外表研判應該是二到三歲的孩童,由於此棺較為特別,應是貴族之類家庭的小孩。


李坤修表示,舊香蘭遺址是一千餘年前的鐵器時代遺址,至今挖掘出二十一具石板棺,證明這裡是史前重要聚落。


緊鄰海岸的舊香蘭遺址是於九十二年間因大浪沖刷而出土,歷次挖掘出土琉璃珠、百步蛇紋陶片及人形紋陶片,均被推論為與現代原住民有重要關連,加上出土青銅器模具、冶煉黃金等,被推斷為史前工業遺址,兩大重要性深獲國內考古界重視,爭取編定為國定遺址。


台東太麻里舊香蘭文化遺址挖出五具小石板棺,考古隊員正仔細清理中。章明哲攝


小石板棺群 台東首出土 舊香蘭遺址5具棺 最小僅40公分


蘋果日報【章明哲╱台東報導】2007/05/15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考古隊在台東太麻里舊香蘭文化遺址又有新發現,昨首次挖出小石板棺群且呈聚葬型態,五具石板棺中最大的只有一百一十三公分長,最小的僅四十公分長,石棺外還豎立一顆「單石」,作用似墓碑。史前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說:「這次發現有助於解開『巨石文化』與『卑南文化』間的融合關係。」


疑預建埋家族兒童


位於台東太麻里海邊的舊香蘭遺址,規模僅次於卑南文化遺址,是四年前因颱風海水侵襲出土,即陸續發現陶器、鐵銅器、黃金,以及鑄造生活器皿的模具,出土的石板棺也有二十一具之多。


昨天首度發現小石板棺群,考古隊員說:「很新奇。」李坤修說,石板棺群中,最大的可能是少年,最小的可能只是出生不久的嬰兒;而每具石板棺內都鋪有類似「氧化汞」的紅色陪葬物質,推測可能是貴族才有的「待遇」。不過石板棺內已無完整的人類遺骸,只找到一顆可能是二、三歲幼兒的大臼齒以及頭骨碎片,據此推測這處墓地可能是為埋葬家族孩童而設。


李坤修表示,這些小石板棺距今約一千三百年至一千四百年間,比卑南文化晚約六百年。另外,巨石文化做為某種象徵意義的代表物單石,在小石板棺群也有發現,是否意味舊香蘭文化遺址已和巨石文化融合,耐人尋味。


石棺前後均置放陪葬陶甕,是一棺多葬的覆體葬方式,在過去卑南史前文化中未曾有過類似發現。汪智博攝


舊香蘭遺址重見天日 假學者趁機撿古物 警方到場護產


蘋果日報【汪智博╱台東報導】2003/09/17


台東縣太麻里海岸,因杜鵑颱風引發的巨浪沖刷掉厚達十公尺的沙灘後,距今一千九百年至二千二百年左右,埋在地下的台灣史前文化「舊香蘭遺址區」重見天日。不少自稱「民間考古學者」趕到現場撿拾古物,經制止不理,縣文化局緊急要求警方到場,撿拾文物的民眾才逃逸。


石棺內骨骸重疊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昨天上午展開三具石棺挖掘工作,取出七個陶甕,而棺內多具骸骨重疊,屬少見的「覆體葬」。助理研究員李坤修說:「舊香蘭遺址區可對卑南史前巨石文化的遷移做進一步印證。」


李坤修抵達被大浪沖得滿目瘡痍的遺址現場,進一步確認範圍,整個遺址區,初估長寬都超過五百公尺,已露出地面的文化層除了隨處可見的陶片、石板、石臼以外,還有不少動物及人類骨骸,更發現通體碧綠的琉璃珠等物品,而地面上排列整齊的石塊,也可清楚看見史前人類活動遺跡。


由於至少有六具以上的石棺裸露在地面,李坤修立即決定先挖掘橫排的三具石棺。棺內已遭海水及沙粒侵入,稍有不慎,脆弱陶片立刻崩解,工作人員從丈量、挖掘到記錄,相當小心仔細。三具石棺長度在一七六到一八○公分、寬度為三十到三十五公分,除了受到海水侵蝕,保存相當完整。經過半天的挖掘,李坤修發現三具石棺都至少埋有兩人以上,屬於少見的「覆體葬」,與卑南文化遺址「一石棺一骨骸」的情形完全不同。不過石棺有用來覆蓋死者的大型「覆面陶」,則與卑南文化相似。


燒陶技術非常高


棺內共發現七個陶甕,造型都相當優美,還有東部遺址區未曾發現的「方口陶甕」,李坤修說:「當時的陶燒技術已非常高,根據目前露土的範圍判斷,當時的舊香蘭遺址區與同一時間已較沒落的卑南文化遺址區相較,規模可能更大。」


李坤修表示,史前文化研究曾預測,卑南史前巨石文化最後可能都往南方遷徙,路線則分山線及沿海,在舊香蘭遺址區未發現前,所有的說法都是推測,「這個遺址區應該可以提供巨石文化遷徙的基礎,甚至還可能發現與同一年代的西部『山史前黑陶文化』交流的證據」。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8,07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