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回顧日本捕鯨歷史與食鯨文化 330年前就有鯨鳥居信仰 日治鵝鑾鼻神社也有座鯨骨鳥居〔2018-12-27〕



日本政府26日正式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預計從2019年7月起重啟商業捕鯨。圖為2013年9月日本以調查鯨魚資源為由捕鯨。(檔案照片/共同社提供)



回顧日本捕鯨歷史與食鯨文化 330年前就有鯨鳥居信仰 日治鵝鑾鼻神社也有座鯨骨鳥居

中央社 / 記者楊明珠 / 東京〔2018-12-27〕


日本政府今天正式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順利的話,明年7月起將時隔30年重啟商業捕鯨。日本政府堅持日本有捕鯨與吃鯨肉的文化,但目前吃鯨肉的情況並不普及。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今天在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總部7樓的一場黨籍支持捕鯨國會議員的會議上,在報告日本將退出IWC一事前,與會者享用鯨肉咖哩、炸鯨肉塊等。


會議結束後,有「古代捕鯨發祥地」之稱的和歌山縣太地町的町長三軒一高說:「對於政府的決定表達敬意與謝意。」自民黨幹事長(秘書長)二階俊博是和歌山縣選區選出的國會議員,三軒稱讚說:「(二階)對我們來說,就像神一樣,他很努力在幫我們地方的聲音反映給政府知道。」


山口縣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出身縣。山口縣下關市被認為是「近代捕鯨城鎮」,因為日本以調查為目的的捕鯨船要前往南極海捕鯨的出港處就是下關市,在這裡看得到鯨食文化,下關市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每年會安排幾餐含鯨肉的菜色,賣鯨肉的餐飲店也多。


下關市的鯨肉是船內有鯨魚解體、冷凍設備的「調查捕鯨船」捕撈回來的,下關市內並沒鯨肉處理設施。日本政府決定退出IWC,明年7月起重啟商業捕鯨,就無法再到南極海進行調查捕鯨,下關的鯨魚產業和經濟發展,可能受到影響。


從1912至1989年間(大正、昭和時代),日本境內有幾處比較有名的捕鯨據點。日本東北的宮城縣石卷市也是知名的調查捕鯨船出港地。


日本政府堅持日本有捕鯨與吃鯨肉的文化,宣布退出IWC後,已引起美國、澳洲等反捕鯨國家的不滿與批判。(檔案照片/共同社提供)


石卷市一家一年約販售60萬個鯨肉罐頭的水產加工業者表示,以調查為目的捕撈回來的鯨肉食品,要鼓勵民眾多吃的話,感覺有點說不出口,但如果是商業捕鯨的話,就能大力宣傳,鼓勵大家多吃鯨肉。


日本東北太平洋的三陸海域自從江戶時代(1603至1868年)末期開始就是捕鯨漁場。但1982年IWC決定暫時禁止商業捕鯨,1988年日本撤出商業捕鯨後,日本東北的鯨肉業者陸續關門大吉,鯨肉罐頭大都由少數業者推出。


有日本東北地區的鯨肉業者如今聽到明年起將重啟商業捕鯨消息後,就期待鯨肉的流通量增多,售價可壓低,鯨食就能像以前一樣普及。


日本前農林水產省官員、有「鯨魚先生」之稱的小松正之著有「日本的鯨食文化」、「國際裁判敗訴!日本的捕鯨外交」、「大海是誰的」等書。他曾對媒體展示日本國家指定史蹟「真脇遺址」照片說,日本列島9000年前就有利用鯨魚的情況。


他說,至少5500年前有鯨魚游到日本,日本就有捕鯨行為。他還秀出日本1808年的鯨史稿文獻圖說,看得出日本漁民積極捕鯨的情況。


網路資料顯示,日本不僅將捕鯨當成一種產業,隨著捕鯨活動繁盛,日本人也對大自然心生畏懼及感謝之心,因此衍生出有關捕鯨或鯨魚的各種信仰、傳統民俗活動、祭典,也有相關的繪畫、書籍等。最古老的鯨鳥居(由鯨骨搭建而成)是位於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惠比須宮」,在1688年就有鯨鳥居。


日本統治台灣時,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的鵝鑾鼻神社也有鯨骨鳥居。


日本不僅將捕鯨當成產業,也衍生出有關捕鯨或鯨魚的各種信仰、傳統民俗活動、祭典。圖為日本長崎海童神社的鯨魚顎骨鳥居。(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


葛飾北齋的捕鯨浮世繪。(維基百科)


江戶時代末期的知名浮世繪師歌川國芳的畫作:宮本武藏擊退鯨魚。(翻攝網路)


日本社會文化人類學家高橋順一曾在受訪時表示,日本人從繩文時代(西元前1萬4500年到西元前一世紀)就吃鯨肉,到了江戶時代也有所謂的「網取式捕鯨」法,有鯨肉的流通系統,包括解剖、搬運、採油等,很多地方設有約300至500人所組成的商業組織。


他認為,西方國家是採了鯨油之後,就將鯨魚丟棄,但日本是將鯨魚做完全利用。除了鯨肉以外,皮脂、內臟等約70種部位都充分利用,包括可當藥品、工業用品等。鯨油可作為燈油、防蟲材料。鯨肉作為食品,營養價值高,高蛋白質、低脂肪,是很健康的食品。


日本鯨肉生產量於1924年約1萬噸、1930年3萬噸、1939年4萬5000噸。1934年日本開始參與在南極海捕鯨,當時考慮到會影響到日本沿海捕獲鯨肉的價格,沒能帶回國。隨著中日抗戰戰況激烈,日本缺糧,於是放寬規定,在南極捕的鯨肉可帶回國。


二次大戰結束,歷經缺糧時期後,因鯨肉的流通保存技術進步,鯨餐推廣開來,煎煮炸鯨肉排或鯨肉塊、鯨魚咖哩等鯨餐菜色紛紛上桌,鯨肉一度被視為廉價肉。1958年鯨肉生產量大增為13萬8000噸,1962年達22萬6000噸。二戰後有一段期間,日本學校營養午餐當中,炸鯨肉塊成頗具代表性菜色之一。


如今日本宣布退出IWC,已引起美國、澳洲等反捕鯨國家的不滿與批判。日本的鯨肉消費量近年來每年約3000至5000噸,重啟商業捕鯨後,鯨肉消費量是否能像以前一樣多,還是未知數。


最古老的鯨鳥居(由鯨骨搭建而成)是位於和歌山縣太地町的「惠比須宮」;日本統治台灣時,鵝鑾鼻神社也有鯨骨鳥居。(圖取自國家公園季刊網頁np.cpami.gov.tw)


捕鯨飽受國際譴責 日本為何堅持繼續?


◆ 歷史因素

日本政府向來說詞是「捕鯨是日本古老文化一部分,漁民世代捕鯨」。二戰後,日本出現糧食危機,加上物流保存技術進步,鯨魚肉成為替代牛豬肉短缺重要來源。


根據BBC報導,日本在1964年捕殺多達2萬4000隻鯨魚,不乏瀕危物種如抹香鯨和長鬚鯨。


IWC雖發布暫停商業捕鯨禁令,日本1987年卻開始以「科學研究」為名捕殺鯨魚至今,這些鯨魚肉最後流向餐廳或超級市場。


◆ 文化因素

同為IWC成員的澳洲、英國、紐西蘭和美國等認為鯨魚已面臨生存威脅,須予以保護。IWC日本政府代表森下丈二曾說,日本人不喜歡外國人高姿態告訴他們怎麼做,吃鯨肉的日人已不多,「但吃牛肉、吃豬肉的人要日本人別吃鯨肉,日本民眾討厭這一套」。


日本輿論不乏批評西方國家這些言行聲浪,指稱是「文化上的帝國主義」。


◆ 政治因素

捕鯨由日本農林水產省監管運作,在龐大官僚架構下,學者指出除國內並無終止補鯨計畫政治壓力外,部分國會議員仍全力為選區內捕鯨業者爭取補貼,換取選票。也就是說,捕鯨計畫若中止,這些政客將面臨失業。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41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