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番太祖」驍勇善戰,保護噶哈巫族人,其神尊手持法器番刀。(記者佟振國攝)
埔里「眉溪四庄」噶哈巫族「番太祖」 流離300年 首座「平埔番祖廟」入火安座
自由時報 /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2015/01/26〕
「番太祖」是南投縣埔里鎮平埔噶哈巫族傳統信仰的特有神祇,逾百年來輾轉流離,跟隨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祭拜,直到去年族人齊心募款購地建廟,「番太祖」才有固定的家,最近寺廟興建完工,族人昨日特別製作傳統「阿拉粿」祭拜,感謝「番太祖」庇佑建廟順利,今天舉行入火安座典禮,這也將是全國第一座的平埔番祖廟。
埔里鎮蜈蚣崙、大湳、守城份、牛眠山早期稱為「眉溪四庄」,也是平埔噶哈巫族群的傳統聚落,因為漢化緣故,現今族人各有宗教信仰,但傳統的「番太祖」仍是族人共同敬仰的神明。
蜈蚣里長徐榮煌指出,相傳「番太祖」驍勇善戰,持番刀與矛擊退出草砍人頭的外族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請人雕刻「番太祖」神尊,手持法器番刀成為最大的特徵。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埔里鎮蜈蚣里平埔番祖廟完工,是全國首座番祖廟。(記者佟振國攝)
由於「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逾百年來都是跟隨爐主而居,接受族人祭拜,但十多年來因有爐主家庭遭逢變故,族人擔心「番太祖」流離失所,默默將祂遷到蜈蚣社區活動中心暫奉,直到去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四庄族人才籌組「平埔番祖廟籌建委員會」,募款三百二十萬元,於去年七月在活動中心旁購地興建全國第一座平埔番祖廟,最近寺廟完工,今天舉行入火安座典禮。
族人昨天動員準備祭祀用品,除了平埔傳統醃豬肉,還有用糯米加艾草以及包餡料的「阿拉粿」,要讓「番太祖」開心,四庄族人也將表演族群大團結的牽田舞蹈,感謝「番太祖」庇佑。
歌舞慶祝噶哈巫族人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終於動土。(廖肇祥攝)
番太祖定居原住民第一廟動土
大埔里日報 / 廖肇祥╱南投報導 2014年7月20日
原住民也蓋廟?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番祖廟」19日終於動土,輾轉流離300年,噶哈巫的「番太祖」終於要有自己的棲身之所,族人載歌載舞慶祝。人類學者黃美英說,這間廟落成後,應該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間「廟」。
無家祖先流浪300年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族人相信天地萬物皆有靈,主要信仰為祖靈;其中番太祖為埔里鎮蜈蚣里噶哈巫的重要神祇。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戰神」,常常顯靈,手持番刀與戰槍擊退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族人根據印象,讓番太祖具像化,請漢人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但噶哈巫族並無蓋廟的傳統,番太祖沒有固定的家,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的祭拜。耆老味輝震表示,今年年初幾位族人夢到番太祖說,不想再輾轉流離,希望能夠有間廟,固定接受十方大眾的供奉;族人開始籌建委員會,向十方大德善信募捐,終於在7月募集足夠款項舉辦動土儀式。
為讓番太祖開心,族人準備了生豬肉、生魚、生雞、生豬肝,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阿拉粿」祭拜,族人牽起了手完成「牽田」儀式,吟唱古調;現場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讓賓客感到好奇,漢人的信仰似乎融入噶哈巫族。
宗教融入漢人文化 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指出,該族的聚落鄰近漢人,有些宗教儀式融入漢人的文化,連番太祖神像的身旁,供奉的正是哪吒三太子;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活躍的族群文化,官方應該列入台灣正式的原住民族。
穿官服手持刀與矛 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祭拜的「番太祖」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矛,這樣的形體是很像平埔族;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將那個時代的祖先形象神格化,再賦予官銜的形體,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4個聚落,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是4個聚落共同的神祇。黃美英指出,噶哈巫族漢化很深,也會燒香、燒金紙;但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樣的。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