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皇清」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 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古墓 見證平埔族人已漢化
平埔族人漢化常見碑銘上刻「皇清」、「香祖」、「台邑」、「蘭邑」、「宜邑」、「埔邑」、「金社」、「北投」、「卓猴」、「內門」、「新港」、「草山」、「埔里」、「番社」、「東螺」、「遷善社」、「苑社」、「苑坑」、「秀朗」、「雷社」、「武朥、雷瀧」、「鉅鹿」、「蓬島」、「台灣」、「山西」、潘姓之「榮陽」等。
2008-07-10 中國時報
外埔鄉地方文史工作者柯文成、陳欽輝,在大甲東公墓內發現兩座古墓,距今已有218年,古墓特殊處在於,是漢化平埔族原住民的墓,墓碑石材極佳,兩墓在一起應為夫妻或家族,難得的是,古墓仍有後人每年去掃墓。
外埔鄉文史工作者陳欽輝,3年前在大甲東公墓東邊,發現兩座古墓,墓碑石材與一般不同,都是極佳的石材,小的一墓碑看不清楚字跡,另一個墓碑堂號刻著「皇清」兩字,上款是「乾隆庚戌年季秋吉旦敬立」、中款「顯考諱厚重四老東公之穴墓」、下款「男二大房奉祀」。
根據柯文成的研究,「東」姓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姓氏,原為林武力的後代,漢化後葬儀也用漢人的墓碑,「皇清」即代表漢化的平埔族人。
柯文成表示,依據墓碑所記載的乾隆庚戌年,即西元1790年,距今已218年,可見當時平埔族已漢化,而且古墓應該是當時有身分地位的人士。依漢人的習俗,先人往生後7至10年,後人會予撿骨,但這兩座墓一直都未動過,應該是此處風水極佳。
柯文成和陳欽輝也發現這兩座古墓,每年的清明節仍有後人掃墓,他們一直希望能見到這兩座古墓的後人,以調查這段歷史,只是3年來,都沒機緣見到。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圖說:外埔區文化工作者陳欽輝十四年前,發現大甲東公墓有兩座具有225年,清朝時期,原住民東姓已漢化的古墓,追根就底得到答案後,對文獻有相當貢獻,唯遷墓園恐受波及,如何保護,大家頭痛。〔記者陳榮昌攝〕
兩座清朝古墓外埔現縱 文化工作者為文獻追縱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2015/06/03
台中市外埔區發現大甲東公墓有兩座具有225年,清朝時期,原住民東姓已漢化的古墓,由於每逢清明節都有人前來掃墓,文化工作者陳欽輝為追根就底,今年決定整夜守候,查出古墓之根源,了解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及發展,以發揚文獻。
外埔區文化工作者陳欽輝於十四年前,在大甲東公墓東邊,發現2座連在一起的古墓,墓沒周邊的翅墓碑,石材與一般不相同,小的一座風化字跡已失,另一座堂號撰寫「皇清」、上款「乾隆庚戌年季秋吉旦敬立」、中款「顯考諱厚重四老東公之穴墓」、下款「男二大房奉祀」。
人文課長柯文成表示,東姓為平埔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姓氏,原為林武力之後代、兩生合一老為漢民族(漢化)葬禮墓碑的刻法是依「生、老、病、死、苦」鑿刻,可見造墓者是住大甲東社族人在乾隆庚戌年、隆隆55年,西元1790年已經漢化,迄今已是225年。
柯文成說,陳欽輝十幾年前發現這兩座古墓後,就一昧的要找墓中後人,以能了解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及發展,將對文獻有極大幫助,可惜前3次的清明節前往墓前等待時,後人不是一大早就掃完墓,一次還到了深夜才來,如此才失之交臂,不過仍推測是住外埔鄉一帶的原住民人士,今年清明節掃墓時繼續整天等待,恰巧遇到掃墓人出現,問出原由為旁墓者後代家住大甲區,任職於臺電花蓮區營業處處長蔡欽堂,順便代為壓紙錢,並非是東姓後代來掃墓。(一般平埔族的習俗是不掃墓、不拜地居主)
由於這兩座墓的歷史要比,三級古蹟大甲貞孝坊、文昌祠都超出近倍的歷史,文化工作者有意申請古蹟受保護,但大甲東墓園已停葬十多年,並策畫遷墓,屆時古墓也將受波及,受損害實在可惜,在易墓園時,欲如何保護,真讓大家都頭痛。
【新聞稿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