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姓後代指出,祖墳墓碑上刻的祖先名,是目前得知蕭氏書山派來台輩數最大的,最少300多年,極具文化價值。(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彰化社頭蕭、嘉義蕭 200年前住一塊 田中全村都是蕭家人 蕭姓漢人入贅大武郡社 平埔族女卓乃、番元帥信仰、舊社文面老人傳說
彰化社頭阿立昆族大武郡社 舊社文面老人傳說
社頭鄉是平埔族群阿立昆族大武郡社的原居地,田中鎮大社里是大紅毛社,隔壁之田尾鄉有小紅毛社(新興村、福田村),原是荷蘭人聚居的地方(另一說因該社人屬於馬來人種,皮膚較漢人呈褐色,故以「紅毛」稱之)。社頭鄉內有社頭與舊社,社頭是頭目或頭人聚居之地。筆者有一位同齡同班之同學住於社頭舊社,其祖母,有文面刺青之族係,年齡高遠近九十歲,亦能說出流利的台灣話,很慈祥的老人。彰化社頭好像也有一些人是潘姓,田中鎮蕭姓是原住民底!老一輩的田中人,大家都知道。
田中「卓乃潭」地名傳說 蕭姓漢人入贅大武郡社 平埔族女卓乃傳說
「卓乃潭」是從清乾隆5年(1740)就出現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的聚落名稱,範圍包含現在彰化縣田中鎮的中潭、龍潭與頂潭三個里,地名的由來與平埔族人有關。相傳早期這裡是阿立昆族大武郡社的平埔族人獵場,原本是一口很大的水潭,一位來自大陸福建的蕭姓漢人與平埔族女孩卓乃結婚,後來傳說某天潭裡出現一隻巨蛇會吞食潭邊洗衣的村民,卓乃為了拯救百姓,在自己身上塗毒投身水潭餵食巨蛇,欲與巨蛇同歸於盡,後人為感念卓乃的犧牲,因此就稱這口大潭叫做「卓乃潭」。
之後施世榜開鑿了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來灌溉彰化平原,八堡圳剛好流經卓乃潭,長期以來八堡圳的水流帶著泥沙不斷的淤積,現在的卓乃潭已經看不見潭水,而是被開墾成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了。
【阿立昆族】彰化社頭大武郡社平埔族人的信仰「番元帥」(五尊番元帥分別有五個姓氏:薛、竹、蕭、林四姓,另一姓則無確切資料。)
★這幾年看過的一些文獻記載,平埔族群(雷朗、噶瑪蘭、道卡斯、巴宰、巴布薩、阿立昆、羅亞、西拉雅等)都曾有刺青(文面或文身)的文化。
武東堡生活網絡形成之探究 文 / 余雅惠
武東堡最早的住民是阿立昆族大武郡社平埔族人,雖然隨著漢民族的移入,已漸漸不見大武郡社原住民的蹤跡,但根據本文第二章所分析,大武郡社的平埔族人並非遷移離開此地,而是與此地後來移入的漢民族漸漸融合;深入研究後發現:本區仍有少部分純粹的平埔族的住戶,在漢人的社會中生活。根據自稱為是大武郡社平埔族後裔的社頭鄉鄉民林瑞楨及許村松指出,他們除了宗教信仰外,其他的生活方式幾乎和漢人一樣;在兒時的回憶中,他們會捐錢給當地的媽祖廟,可是從不參加媽祖的廟會活動,他們祭祀自己的「番元帥」,小時候每逢番元帥誕辰,還有大武郡社後裔到他們家祭拜這尊神像,同時也會籌錢演戲謝神。
林瑞楨特別指出「番元帥」的信仰,可能是大武郡社神格化的祖先:相傳大武郡社平埔族五位兄弟,率領族人立下戰功,被後代尊為神明來祭祀,因平埔族為母系社會,重視名字而無姓,大武郡社五個宗族改稱漢姓之後,五尊番元帥分別有五個姓氏;目前已查知有薛、竹、蕭、林四姓,另一姓則無確切資料。由以上敘述可知:武東堡地區的大武郡平埔族人,仍保有其傳統的宗教信仰,族群有共同祭祀的「番元帥」。然而在強勢的漢人文化籠罩之下,並無專屬的寺廟產生,僅供奉在一般平埔族家庭之中。因此當大武郡族群漸漸的流失後,番元帥已慢慢從「族神」變成「家神」,所以在本章下一節有關祭祀圈的討論中並不將「番元帥」列入。
【阿立昆族】彰化社頭番社元帥公與大武郡新社(仁雅村)
「我的母親、祖先有紋面,子孫這輩以後就沒有了;父親這邊的親戚住在員林或崙雅,母親的親戚住田中內灣一帶,丈人的親戚住崁頂。」
許村松1943年生,1967年退伍,他說;「父親名許舜仁、光緒13年生,比母親大13歲,母親名陳尾、14年前76歲去世,生了四個兒子,非常不容易,根據傳述我家以前大都單傳。」(推算:陳尾約1915年出生,則許舜仁應1902年生,1902年為清光緒28年。)
「祖先原來姓竹,社地叫做大武郡社;有個祖先名竹三才,我們會知道是因為原來位在農會那個地方的墓地,遷移後留下的資料看到,另外家裡也留存四角石材社印、元帥公金身、地契等物才確認,本姓竹為什麼便成姓許,這我就不知道了。」
「安置竹姓祖先骨骸的事,公所登記在老三許林明,父親說公媽牌和墓碑上都有“皇清”兩個字,日治時期拾金然後安置在朝興埔。」
「鄉公所後面林瑞程、林瑞禎兄弟的家,保存一尊元帥公,以前每年就在那裡祭拜元帥公,兄弟倆的父親名林松,以前任職員林客運當司機,多年前去世了,國小對面、社斗路双豐行樓上麗惠美髮的麗惠,和兄弟倆是近親,對元帥公的事可能知道多一點。」
「我是知道元帥公有組織元帥公會,每年重陽節請人做戲、布袋戲熱鬧,社頭五個元帥公都回來相聚,五個元帥公:1許家(竹)、2林家(林瑞程、林麗惠)、3蕭家?、4薛家、5?後面三家我不確定。農會隔壁朱家是崙雅人,是不是元帥公會的一員我不知道。這些要問問麗惠的姊姊,看看是不是知道更多。」
「這附近的菜堂、教會來這裡年代都淺,都是民國六十年左右的事。」
09:48,麗惠髮廊林靖惠(1948年生)說:「公所後側、仁雅村社斗路一段287巷35號的房子是我伯公的,他已去世,目前應是他兒子林瑞楨、林瑞呈擁有,他們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也不容易聯絡,那裡拜一般稱為番王爺的神明,現在信眾也很少了。」
「小時後隨父母親長住水里,過年才會回來社頭拜王爺,基本上我對於社頭的事很陌生,兄弟姊妹當中,只有姐姐林靜慈(1944年生)應該知道多一點,他常和阿媽、阿娘住社頭,也參與拜王爺的事,她現在搬去台中水湳住,身體不太好,要找她問事情可以打電話,公所過去那條南北向的路頭有家洗衣店隔壁,可以問問一個六十幾歲的先生許村松。」
10:00,自社頭鄉公所離去,開車往舊社天門宮。
10:05,訪天門宮由天門宮幹事蕭輔堅(1947年生,書山祠裔,曾任警察)和天門宮東側土地祠義工林和仁(1938年生)接待並與之談話。
蕭輔堅和林和仁(1938年生)表示:「舊社原為番社地,舊社天門宮是光復後才蓋廟(老的天門宮在枋橋頭,新蓋的天門宮在崙雅村),天門宮服祀的主神是聖母媽祖,開基二媽從鹿港天后宮分香而來。」
蕭輔堅,說:「他的蕭屬於書山祠,社頭、田中這一帶,鐘、蕭、葉、沈、游、林照老規矩是不通婚的,都是自己人嘛!三元地理師林邑全根據《孔氏大通書便覽》說這六姓為六蘭堂。」
林和仁,說:「天門宮以前有武館陣和文陣,二、三十年前都已散陣,弄個八音、打個排子都困難,會的人不多、又湊不來;本地區廟祀屬清水巖寺歷史最優久,本村廣福村以土地公廟最老,蕭家有大公爺芳遠堂、下轄書山祠和斗山祠。」
「至於文陣館閣,「和樂軒」早已散館,器具傢俬還在,戲籠、彩旗都已缺損,人員也不足了,「和樂軒」屬軒派學的是福祿,拜西秦王爺,軒派比較傳統、園派採用較多新的調和曲,鼓介不大一樣;我師從父親林乞食,我25/6歲時以74歲去世(如今115歲,1890年生),林乞食師從蕭番,我只知蕭番的名號其他無所知。
另外過去社頭這裡的布袋戲也不錯,蕭燦興(在世約八十餘歲)的「新和樂」盛極一時,溪湖鎮那裡的「小樂六」和「錦樂天」都源於「新和樂」。」
「西秦王爺並沒有雕刻金身只用牌子書寫的排位服祀在家裡,子弟戲最後一場演出是在四十年前(約1964年),「和樂軒」的團址在堂主或廟內移轉,暗學仔(武館)設於廟前,戲籠用竹篾編成或用杉木釘製而成,館內傳述「」和樂軒由(炎仙)所創,(炎仙)至今約有140~150的年歲(以145歲計,約1859年代出生),林乞食12歲就會歕吹而且可以出陣演奏。」
「吹有很多種,2號用在子弟吹、3號布袋戲,八音吹用噯仔(南噯,要放後孔、拇指),噠仔我們沒用;吹用在排子、排場、接駕、奉送、出巡、用緊吹場、慢吹場等等。」
「八音吹一般的用譜大約是《百家春》《寄生草》《水底魚》《八句詩》《喜串》《串仔》(短短的),八音吹比起北管慢撩,只要是八音一定慢。」
「八音樂器有□1 噯仔或噠仔 □2 殼仔絃 □3 二絃或大管絃 □4 三絃或月琴 □5 品仔 □6 響盞(小鑼、京鑼) □7 小鈔 □8 銅鐘等八樣由八人操作,八音的主體是噯仔。」
「子弟後場分武邊:大鑼、大鈔、小鈔、胖鑼、響盞、撘鼓、通鼓、板、公母叩仔等等;文邊:2號吹、絃樂(殼仔絃(舊路)、吊規仔(新路)、月琴、三絃、二絃)等。布袋戲後場也大致如此但規模小、人數少,用3號吹(台北用2號吹)。」
「北管排有排子、吹場和過場三種,是吹場性質,只用2支大吹和通鼓、(大)鑼、(小)鈔,不用絃樂器;緊吹場(武將用)、慢吹場(文官用)。」
「八音陣、八音譜屬文,王爺或媽祖出巡、嫁娶作為轎前吹,甚至後來也用到喪事作為棺前吹。開放大陸觀光以後,曾去福建惠安參觀,真想不透神明出巡怎會用《哭皇天》這個喪事譜子。」
「娶親時,八音陣放在迎親陣頭前,回程則在新娘轎前;鬧廳則用子弟吹(排場)、包括扮仙(小八仙、不用口白),動用四人即可(2支大吹、一人兼通鼓和撘鼓、一人兼大鑼和小鈔)。」
「祭祖典禮奏大樂就是用大吹歕緊吹場、奏小樂就是用小吹(噯仔)歕緊吹場,鳴金及敲鑼,行祭時,起散樂、以殼仔絃為主奏,宴客用「酒吹」,出菜要奏樂、掃桌歕緊吹場加吹尾,使用2支大吹加上一把殼仔絃、大鑼、通鼓、撘鼓、小鈔、叩仔板等樂器,常用六字管演奏。」
「子弟吹以使用大工(大吹全按為“上”/ 不用殼仔弦)和士字(全按為“士”/ 新路 / 殼仔絃調“ㄨ士”)為主;八音的噯仔和2號吹音相同(殼仔絃調“合ㄨ”或“士工”);南噯常用凡字管(全按為 “工”)以合對噠仔的五馬管(合ㄨ管)。」
「吹有七管,常用的有“上六”“ㄨ士” “合ㄨ” “士工”四管,“工乙”音色悲哀、「鐵結」(沉重),反管就是換管奏。」
結束與蕭輔堅和林和仁的談話,向著天門宮南邊街道拜訪蕭萬源,看看他收藏的手抄譜。
16:50,訪社頭鄉公所西側、仁雅村的許村松(1943年生)。
許村松:「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古早叫大武郡社,日本時代戶籍寫台中州員林郡社頭堡番社,現在住的地方我小時後有竹圍、是竹管厝房子,地名番社,只有幾戶人家住,北面、現在農會和社頭國小西側以前是墳場,日治時期撿骨移放朝興山上。」
「林瑞楨住家那塊地為神明用地,是公地、祭拜元帥公的地方,有組織元帥公會;元帥公有五尊,一尊鎮在元帥公會,另外四尊在別的地方,往年每逢九月初九祭拜時,都要返回番地元帥公會熱鬧。」
「我只知道用牲禮祭拜元帥公,請戲團演布袋戲。」
「元帥公會怎樣組織起來的我不清楚,其實我父親也不甚了解,也不知有沒有乩童或紅姨,主要是因為我三十歲左右(約1973年),元帥公會的財產給人吃掉了,還沒來得及深入參與元帥公會事務,元帥公會就散了。」
「番社這裡的姓氏不多、有的就很特別,有姓林的、我祖先姓竹子的竹,其他我記不起來,祖先有留下石材的社石,就是大武郡社的石印,不知傳了多少年,還有地契。」
「日本時代的戶籍謄本和石印與地契,研究上用得到的時候再來看看。」17:23#
17:25,往東邊山上清水村訪陳金榜,仍不見他回來,17:35就走進鄰近的清水巖寺參觀,寺碑記寫著「雍正6年(1728年)蕭東生竹鹿供奉三寶佛香火------嘉慶24年(1819年)重修為清水岩寺,------」。
17:43,見陳金榜已返回,等待安置好他中風的太太,17:50,談話音樂。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推廣與創作(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全村來台打拚 田中都是"蕭家人"
華視新聞 / 綜合報導 / 彰化縣〔2015-12-25〕
來到彰化田中這個地方,不用問別人貴姓,因為在這大部份都姓蕭,當年住在這的先民都是從福建南靖的田中村來的,來到台灣大家沒有四散,都住在同一地區,從地方名到建築風格,和故鄉都有所關連。
這座古樸的祠堂,在彰化的田中村,名叫書山祠,這裡的先民都是從福建南靖書洋鄉田中村渡海來台,為了懷念家鄉,所以地號名取做,田中,宗祠而無論是坐向,還是建築風格,都與家鄉一模一樣。
如今,田中鎮的蕭氏宗親還是常常回到大陸尋根,並參與祖祠的修繕和保護。蕭氏宗親在台灣各行各業都有不錯的成就,雖然很多年輕人都到大城市打拚。不過,到了每年農曆正月十三,仍不忘回到"書山祠",依循古禮祭祖,聯繫感情。
斗山祠設「蕭萬長印記館」揭幕,魏明谷到場祝賀。(記者顏宏駿攝)
嘉義蕭、社頭蕭 200年前住一塊
自由時報 /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2016-07-28〕
彰化縣社頭鄉「斗山祠」是地方的蕭姓祠堂,今天舉行「蕭萬長印記館」的揭幕儀式,地方人士好奇,「嘉義蕭」為什麼跟「社頭蕭」合流?原來200年前大家都住在一塊,來到台灣後,分居嘉義和社頭兩地。
斗山祠管理委員會秘書蕭瑞祿原本是國中老師,退休後深入研究台灣蕭氏宗親的源流,對於蕭姓的起源和聚居如數家珍。
他說,全台蕭氏宗親約有25萬人,其中又以「嘉義蕭」和「社頭蕭」為大宗,社頭蕭分「斗山系」和「書山系」,嘉義蕭則是「湧山系」,三支皆系出福建漳州府的書洋鎮。
蕭瑞祿表示,跟其它姓氏一樣,蕭氏也是從中原黃河一帶輾轉遷徒南下,而台灣的蕭氏,絕大部分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渡海來台。
蕭瑞祿說,書洋鎮可以說是「台灣蕭」的發源地,該鎮在明朝年間就存在,境內都是蕭氏子民,但因系別不同,分為書山、斗山、湧山等系,書山的意思「以書洋鎮當靠山」,斗山昔稱「東山」,就是書洋鎮東邊的一座山。
他表示,田中鎮有「書山祠」,社頭有「斗山祠」,兩祠都是蕭氏宗親的家廟,蕭家人看你拜哪家宗祠就知道自己的系派,但他強調,雖然彰化蕭氏雖有「書山」、「斗山」之分,彼此相處和樂融融,大家皆以蕭姓為榮,行事或做生意也不會分你是書山或斗山。
彰化縣社頭鄉公所有意將第5公墓開發為公園,要求遷葬,葬在第5公墓的蕭姓開台始祖的古墳面臨遷塚危機。(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社頭蕭姓最老古墳恐拆 彰縣文化局:尚無清塚工程
自由時報 / 記者陳冠備/彰化報導〔2020-04-17〕
彰化縣社頭鄉有「社頭蕭一半」稱號,在清朝年間當地曾有7成人口都姓蕭,至今仍有2成以上,後代子孫將開台始祖的「書山派仕朝系10世」祖墳葬在第5公墓,但社頭鄉公所有意將此處開發公園,要求遷葬,蕭姓後代認為祖墳有其歷史文化意義,向縣府文化局提報「暫定古蹟」,文化局近日派人到場評估指出,依文資法,50年以上古墓公所清冊查估後都需進行審議,目前尚無立即拆除、清塚工程,也無立即啟動暫定古蹟之迫切性,後續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辦理。
全台蕭氏宗親約有25萬人,以「嘉義蕭」和「社頭蕭」為大宗,社頭蕭又分「斗山系」和「書山系」,嘉義蕭則是「湧山系」,3支皆系出福建漳州府的書洋鎮,從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渡海來台,依書山蕭氏族譜記載,社頭、田中一帶多為第11世「輝」字輩時遷徙來台,但這墓碑為書山10世「仕」字輩,更顯珍貴。
提報人蕭文杰表示,該祖墳為「蕭氏書山派仕朝系10世祖顯祖考廷任公妣黃氏古墓」,是第10代先祖蕭廷任與妻子黃氏墓塚,據今至少3、400年,是目前得知蕭氏書山派來台輩數最大的,因此極具文化價值,雖然文資法第15條規定,超過50年墓塚,應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但都未發現社頭第5公墓的評估報告,不知是查漏,還是又「規避」評估,擔心鹿港第一公墓文化浩劫再發生。
對此社頭鄉公所主任秘書詹沛表示,第5公墓佔地約14公頃,已禁葬10年以上,所方有意規劃為公園,公告從去年9月至今年5月底前辦理遷葬事宜,但期限到後,並不是馬上清塚,而是對超過50年以上墓塚清冊,做價值評估,目前遷葬時間未到,評估甚至還未發包,何來清塚?且公告期間都未見民眾提報。
文化局長張雀芬指出,為避免重蹈覆轍,文化局一直關注境內公墓遷葬事宜,該案去年提報,文資委員去年10月到場勘查,惟公墓現場雜草叢生,致使無法詳細判斷,今年4月16日再到場,初步認定一定文化價值,仍待所方清冊查估流程完畢,將再排入文資審議。
文資委員陳仕賢表示,該墓墓碑碩大,約有半人高,刻有大清、書山10世等字,兩旁雕有螭虎,均顯示為清朝墓塚建物,不管是不是被列為古蹟,該墓塚就已經是古蹟,尤其蕭姓是彰化發展史重大家族,地方政府都應持相當態度重視維護,不應苦等法令,縣內也有員林曹家開台祖塋,和美李安人墓等,皆有例可循。
斗山祠設「蕭萬長印記館」。(記者顏宏駿攝)
200年前是「厝邊」 嘉義蕭萬長「落腳」社頭
自由時報 /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2016-07-29〕
斗山祠內一廳 安置其從政受贈禮物
社頭鄉「斗山祠」是地方的蕭姓祠堂,昨天舉行「蕭萬長印記館」揭幕儀式,地方人士好奇,「嘉義蕭」為什麼與「社頭蕭」合流?原來二百年前大家都是「鄰居」,來到台灣後,分居嘉義、社頭兩地。
前副總統蕭萬長在台灣政界有「微笑老蕭」之稱,從政期間,從國際友人手中獲贈許多珍貴禮物,數量龐大,嘉義市一直找不到適當處所安置,在有心人士牽線下,放置斗山祠內一廳,名為「蕭萬長印記」館,昨天蕭萬長親臨主持揭幕儀式,縣長魏明谷等地方人士均出席。
「嘉義蕭」、「社頭蕭」均系出漳州書洋鎮
斗山祠管理委員會秘書蕭瑞祿原本是國中老師,退休後深入研究台灣蕭氏宗親源流,對蕭姓起源和聚居如數家珍。他說,全台蕭氏宗親約廿五萬人,其中又以「嘉義蕭」和「社頭蕭」為大宗,社頭蕭分「斗山系」和「書山系」,嘉義蕭則是「湧山系」,三支皆系出福建漳州府的書洋鎮。
蕭瑞祿表示,和其他姓氏一樣,蕭氏在中原也是從黃河一帶輾轉遷徙南下,台灣的蕭氏絕大部分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渡海來台。
蕭瑞祿說,書洋鎮可說是「台灣蕭」的發源地,該鎮在明朝年間就存在,境內都是蕭氏子民,但因系別不同,分書山、斗山、湧山等系,書山的意思「以書洋鎮當靠山」,斗山昔稱「東山」,就是書洋鎮東邊的一座山。
他表示,田中鎮有「書山祠」、社頭有「斗山祠」,兩祠都是蕭氏宗親的家廟,蕭家人看你拜哪家宗祠就知道自己的系別,但他強調,雖然彰化蕭氏雖有「書山」、「斗山」之分,彼此相處和樂融融,大家皆以蕭姓為榮,行事或做生意也不會分你是書山或斗山。
蕭瑞祿指出,蕭萬長出生嘉義市北社尾(今嘉義市西區),以前嘉義縣、市是合在一起,今「蕭家班」泛指嘉義縣的蕭氏地方派系,蕭萬長一直在中央為官,鮮少涉入地方派系之爭,其為蕭氏湧山系,湧山系即為嘉義蕭氏最大的宗派。
社頭蕭姓「書山派仕朝系10世」祖墳葬在第5公墓,如今禁葬10年,雜草叢生。(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社頭鄉公所公告,第5公墓從去年9月至今年5月底前辦理遷葬事宜。(記者陳冠備攝)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