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東南亞的番神信仰「拿督公」 來探究台灣「地基主」的真面目 源自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2009-12-17〕

已更新:2022年1月28日



ree

圖片說明:旗山 地基主廟(柯站長)



文章整理 / 阿墨斯


從東南亞的番神信仰「拿督公」 來探究台灣「地基主」的真面目 源自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


「地基主」信仰真正的起源,其實是源自於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


在《諸羅縣志》就有記載:「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起自圯。」《淡水廳志》也說:「淡水番亡,用枋為棺,痊原瘞於屋邊,以常時雜物懸墓前。」平埔族群的喪葬文化,大多習慣將遺體埋葬在床底或住家附近。


「地基主」是台灣獨特的民間信仰,往往被視為住家的守護神,不過由於並不具有正式的神格,所以常被歸納為陰神。「地基主」有不同的名稱,例如:「開基主」、「地主公」、「地主靈」、「地靈公」、「厝宅公」或「宅基神」等,台灣人在很多的時機都需要祭拜「地基主」,不同的名稱都能反映出「地基主」在台灣民間心目中的地位。


ree

圖片說明:嘉義中埔 庄內地基主廟(拍攝 / 汪榮林)


ree

圖片說明:地基主廟 外部


ree

圖片說明:地基主廟 內部

ree

圖片說明:台中豐樂福德廟前的地基祠


ree

圖片說明:竹山地神府 地基主廟


ree

圖片說明:地靈公小廟


ree

圖片說明:新莊雙福祠 土地公與地基主


ree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奮起湖福德宮旁 地基主祠


ree

圖片說明:淡水新興福德宮旁 地基主小廟祠


ree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水社寮或梅山太興 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祠


ree

圖片說明:嘉義竹崎水社寮或梅山太興 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祠


ree

圖片說明:花蓮赤科山 土地公和地基主雙小廟


ree

圖片說明:八里坌的地基蔭公、蔭媽


ree

圖片說明:埤頭三德興廟的地基主公


ree

圖片說明:阿里山地基主


ree

圖片說明:往內埔路上 地基主廟(拍攝 / 潘英海)


ree

圖片說明:地基主祠


ree

圖片說明:樂和路地基主


ree

圖片說明:嘉義中埔 前公田派出所後方 百年地基主廟(拍攝 / 王瑄琪)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818002045-260402?chdtv


ree

圖片說明:淡水鎮百六戛車埕50號民宅附近車道旁 車埕地基主廟

圖片來源:http://gallery.waytogo.cc/main.php?g2_itemId=2760


關於台灣祭祀的「地基主」


文 / 簡炯仁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平埔族人採行「母系主義」,其婚姻為「牽手婚」。適婚女子得牽「恰意」人的手而成配偶;生子之後,娘家產業全歸已婚女兒,亦即「一女招男生子,則家業悉歸之」。這種「有食又有掠」的行業頗吸引「無某無猴又無地」的漢人「羅漢跤」,亦即漳浦民諺:「莿瓜刺刺刺,東都(臺灣)得來去;來去隱有某,不免唐山怎艱苦」的意涵。漢人就把「社四圍植竹林」番社的「新居」稱之為「兜」(平埔語)。


平埔族人為祖靈崇拜,南部族人慣稱之為「老祖」、「太祖」、「老太祖」、「番仔佛」、「太上老君」、「壁腳仔」、「仙姑祖」、「阿姆姆」,或「矸仔佛」(恆春地區)。「地基主」顧名思義為「住家最早開拓的『開基祖』」;既然是開基祖,卻稱之為「地基主」,顯示臺灣人祭祀「地基主」另有隱情。


漢人「羅漢跤」招贅於平埔族人,並強佔「牽手」娘家家業之後,就地安厝,可是一想到「阿立祖」作祟的厲害,心裡難免不安就祭祀祂;不過漢人一向卑視平埔族為「番仔」,當不願祭祀「番仔」的祖靈。「阿立祖」是平埔族部落的祖靈,亦即漢人的「開基祖」,漢人的庄頭或宗族的「開基祖」早已有專屬的祭祀,只好稱之為「地基主」來取代之。「地基主」與「好兄弟」同屬於「無姓氏的孤魂野鬼」,「地基主」的神階卻比「好兄弟」低。


初一、十五,尤其是「七月時仔」,臺灣漢人祭拜「好兄弟」時,就在厝大廳前面「大埕」左邊擺設神桌,以三牲祭祀,神桌左旁再擺一個凳子,上放臉盆水及毛巾。祭拜開始,先燒「經衣」,好讓「歹看面」的「好兄弟」,洗個臉,換個新衣,再來食「鮮臊」。最後燒「壽金」、「九金」及「白銀錢」。漢人祭拜「地基主」就不像「謝外方」祭拜「好兄弟」那麼正式了。「地基主」掌管厝宅的平安,就在厝仔大廳與廚房之間,或天井擺設一張矮低沒靠背的椅子,有些地方就把「地基主」設置在大廳供奉漢人的主神及「公媽」的神案底左邊,稱為「壁腳仔」,以示有別於外方的「孤神野鬼」的「好兄弟」及內方的祖先。祭拜時只擺個五碗飯菜,一般都擺六碗菜,以取「雙數」為吉利,並擺兩雙筷子及兩個酒杯,請「老君」及「老君媽」。除了七月時仔祭拜要燒兩支「九金」外,平時不可燒冥紙,因為平埔族人的「阿立祖」不喜歡「火氣味」,臺灣漢人的祖先只好入境隨「番」俗了。


值得注意的是,漢人祭拜地基主都在大廳與廚房之間,南部地區平埔聚落卻有專屬的「地基主」廟。既然地基主屬於「有應公」之類的鬼神,漢人的有應公廟都背朝聚落,平埔聚落的地基主廟卻面向聚落。


ree

「番神信仰」東南亞的拿督公


(馬來西亞、新加波、印尼、泰國等地的拿督公信仰,也常與乩童、扶乩、問事等祭祀形式結合。)


拿督公(白話:Na Tok Kong)是東南亞民間信仰的神祇,通常見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馬六甲海峽沿岸地區,是一個混合馬來亞祖靈崇拜、回教的蘇非派信仰和中國民間信仰產生的神祇。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稱為「Datuk Keramat」,是伊斯蘭文明傳入東南亞以前就已經存在的神靈。所謂的「拿督」,是對馬來王國的封臣、長老、酋長或貴族的稱謂,當這些「拿督」逝世後,他的子民將他的靈格神化,稱之為「聖跡」(Keramat),祈求他的神靈能夠庇佑地方上的安寧。


馬來人信仰的拿督公並沒有固定的形像,野外的洞穴、老樹、岩石被視為是拿督公的居處,鱷魚、老虎、蟒蛇之類的野獸被視作是拿督公的化身。許多迷信者認為,如果一個地方的拿督公性格頑劣的話,必須定期以香花、檳榔、栳葉、菸草與蠟燭等祭品進行祭祀,加以安撫,否則會引起拿督公的不滿而招惹麻煩。


自馬來亞獨立至1980年代以後,馬來亞馬來人對伊斯蘭教的認識加深,強調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基本上已經摒棄拿督公信仰。不過,拿督公信仰仍有小部分在馬來社群間流傳,衹不過馬來巫師捨棄召喚拿督公降靈的方式,改以「真主的名義」呼喚拿督公辦事。


華人民間信仰認為「拿督公」和「大伯公」是職能相同的神祇,所以給予兩者相同的祭祀儀式,可是馬來人並不以同樣的方式祭拜華人神祇,並將華人的神祇統稱為「Tok Kong」。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屏東里港「男女祠」遷葬 發掘馬卡道武洛社平埔歷史


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2009-12-17〕


屏東里港鄉載興村早年有埋葬無名骨骸的萬應公祠「男女祠」,去年初祠內供奉的無主骨骸,向村長托夢表示,想遷入鄉內的納骨塔,村民照辦,並且展開田調,了解骨骸由來,近日出版「武洛社平埔族磚仔地地基主」一書,研判早年當地為平埔族人聚居之處。


里港鄉載興村又稱「磚仔地」,從小在載興長大的縣議員丁煙柱說,出書記錄的「男女祠」,是座小廟,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存在,祠內供奉的無主骨骸可能已有數百年。


去年初村長林慶冬,夢見男女祠無主骨骸,表示不想再住祠內,想搬到鄉立納骨塔,村民經過研商,於是拆除男女祠,整理出8大箱較不完整的骨骸,以及10罐完整骨骸,安奉到納骨塔。


磚仔地社區發展協會,於是向文化處爭取到一些經費,研究、記錄、調查男女祠的骨骸由來,由陳孟嘉、陳冠榮主修、黃森松纂修發行出版,正式舉辦新書發表會,盼為子孫留下史料。


ree

【生番獵人頭的敵首棚】似乎是早期一些平埔族群公廨的原型,慢慢轉化成地基主、有應公、萬善爺、百姓公、聖公媽等小廟改建前的原貌。


【新聞稿資料來源】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ree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entarios


  • Black Facebook Icon
  • 黑Blogger圖示

© 2014~2021 by Messiah Creative © 彌賽亞創意工作室【海神三部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