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日月潭見底,邵族民族議會議長石慶龍尋根/記者 范宏坤 攝
日月潭乾旱水位下降見底 邵族舊部落石印社 百年前家屋遺址浮現
邵族議長尋根 發現石印社家屋遺址
南投新聞 / 記者范宏坤報導〔2021-05-29〕
日月潭水位見底,目前大約是海拔732左右,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邵族民族議會議長石慶龍、文史工作者簡史朗沿著岸邊尋找邵族原住民部落遺跡,最近在邵族石印社聚落附近,翻開乾枯的泥土層,發現完整砌石的地基,研判是早期邵族原住民居住過的房屋遺址,他們希望政府單位重視,未來結合觀光旅遊,傳承原住民文化。
目前住在日月村的邵族原住民,因為建水庫,居住地被淹沒,所以大部份都是從石印社搬遷過來,身為一個邵族人,趁水位下降,一定要來尋根。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尋獲邵族石印社聚落家屋遺址/記者 范宏坤 攝
早期為了建水庫,所以日本人在這裡拍下很多照片。邵族人一直爭取屬於他們權益,這次比對照片,加上水位降低,讓他們找到祖先居住的所在。
其實邵族石印社的歷史,很多文獻資料都有記載,但是邵族人的權益,好像隨著潭水淹沒了。趁著日月潭水位降低,邵族人石慶龍來尋根,希望政府單位更加重視邵族原住民尊嚴,還有文化的傳承。
▲翻開地面積泥沈砂,完整砌石地基浮現/記者 范宏坤 攝
日月潭乾旱水位下降 邵族舊部落遺跡浮現
原文會 原視新聞 / 林遠沖 / 南投魚池〔2021-06-02〕
現在居住在伊達邵部落的邵族人,大部分是從石印社搬遷過來,水庫興建之後,石印社舊部落從此被日月潭水淹沒,近期因為日月潭水位下降,邵族人趁這這個時候,再回到石印社舊址,希望尋找舊部落遺跡。
(邵族民族議會議長 石慶龍 邵族:
目前這個地方大部分都是泥土覆蓋住,所以很不容易找到我們過去,這部落家屋相關的這樣的一個,比較明顯的這樣的一個遺跡。)
(文史工作者 簡史朗: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文獻紀載裏頭的,邵族的以前聚居的一個聚落,這個聚落的名稱,這個社的名稱叫做石印社。) 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表示,日治時期為了要發展台灣經濟,日本人在此興建水庫,邵族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遷居到目前的伊達邵部落,石印社等許多部落,以及族人賴以為生的耕地,從此就被淹沒在日月潭底,這次大家再度回到舊部落田調,也希望更多人看見,邵族人過去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犧牲與貢獻。
(文史工作者 簡史朗:
怎麼樣去凸顯說這個日月潭,整個南區是邵族的傳統領域,那這個舊社,邵族怎麼為了成全台灣的工業發展,台灣的水力發電,怎麼把舊社犧牲掉,然後去成就台灣的一個發電,成就台灣工業發展的基礎。)
(邵族民族議會議長 石慶龍 邵族:
我們希望這個相關單位,應該有最起碼的保護或者是維護,設立解說牌或者說告示牌,能夠讓來這邊的遊客,了解到這個地方過去以來就是邵族,曾經的部落。)
這次回到舊社遺址來尋根踏查,翻開泥土還可看見早期家屋的完整砌石地基,除了印證邵族人與日月潭的歷史淵源,也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邵族傳統領域的重視。
關於水沙連化番邵族
邵族原來住在水社湖(日月潭的前身)的西邊湖畔,漢人都叫他們水社化番,因為日月潭一帶原是水沙相連的淺水沼澤,所以名叫水沙連,又漢人稱呼埔里山區的族群叫做沙連,所以邵族又稱為水沙連化番,所謂化番,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
日治時代,因為要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以在昭和九年(1934)先把水社附近的族群遷至湖的東南側,而原來的社址就隨著湖面擴大淹沒在水裡,新的社址就是原來卜吉社的位置,現在稱為德化社。
根據鳥居龍藏的調查,日治時代邵族共有六社:頂(頭)社、內凹仔社、石印社、水尾社、水社、貓蘭社等,人口大約五百多人,他們常駕著用楠木樹幹製成的獨木舟來往於水社湖上,鳥
居認為邵族語,無論是語詞或語法,都屬於馬來系統。
日月潭白鹿傳說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地,帶族人來此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其原居地,有人說就是在阿里山鄒族住的地方或附
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群社域)。
在邵族剛遷移到日月潭的時候,是住在土亭仔一帶,到清代康熙年間,才又移住到珠仔山(今之光華島)四周,康熙三十二年(1693)並已有向朝廷納稅輸餉的記載。
乾隆年間,邵族因不明原因(可能是瘟疫或戰爭)逐漸放棄珠仔山而遷徙到日月潭附近的魚池貓蘭水社頭社等地形成聚落,乾隆四十六年(1781)漢人黃漢入日月潭與邵族貿易,此後漢人逐漸移入。
道光三年邵族人已完全離開珠仔山,光緒年間由於漢人的越界侵墾,邵族再度移居新興莊、小茅埔、大茅埔、石印、竹湖等地,而魚池、貓蘭、水社、頭社等地均變為漢人村落了,光緒二年,清總兵吳光亮在埔里,珠嶼(光華島)、大茅埔、石印、竹湖諸部落均放棄,而合併於石印(今光華島東南邊的山凹內);頭社的若干戶則搬遷至大平林,最後又因日人興築發電所,被迫遷至今日的德化社位置,而珠仔山也因日月潭水位升高二十五公尺,變成一座孤伶伶的小島。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生活文化莫過於杵歌,所謂杵歌,是指邵族人準備糧食時數人一組,用長短不一的木杵,敲搗著放有穀物的石臼,一邊放聲高歌;一邊響著此起彼落的杵石聲,在寧靜的山湖邊;在白濛的晨霧中,不斷地放送著邵族人的豪氣真情。
邵族石印社原居日月潭光華島東南側,1930年代日本人興築發電廠,圍湖蓄水,石印社人被迫遷至今德化社。本張圖片拍攝的地點也許就是石印社未遷移前的居住地。
【新聞稿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