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挖出千年遺址「蕃仔園文化」 爭現地保存 最大特色是有完整的「土角厝」 〔2013-11-24〕
- 南島孵夢–海神之歌 FORMOSA STORY
- 2021年1月1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2月21日

中興大學第二學生餐廳考古遺址已開挖告一段落,人文社會學院老師希望爭取現址保留。(記者喻文玟╱攝影)
聯合新聞網 /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2013-11-24
中興大學校園內發現多處史前遺址,校方有意在校內增設「頂橋仔文化展示區」,但人文社會學院老師認為,應現址保存,而不是回填原址,另闢地點展出。其中「學生第二餐廳考古遺址」已完成試掘,最快11月底回填。
協助試掘的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說,興大第二學生餐廳發現文化遺址面積不大,僅70平方公尺,有距今1千至1百年前的人類生活遺跡,最大特色是有完整的「土角厝」,挖掘到最早陶片、瓦片是1000多年前的「蕃仔園文化」。
興大人文社會學院已邀東海建築、暨南大學觀光旅遊學系、台中教育大學文創學程老師會勘,據了解這個土角厝是南屯區楓樹里林姓子孫的祖厝。東海建築系教師凌天認為,興大遺址若能現地保存,是非常稀少的教學場域,面積不大,應可克服保存的難度。
屈慧麗指出,當初校方試掘進行到11月底,目前已完成「搶救保存」,出土文物暫放在科博館,也完成繪圖記錄,沒打算現地保存。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屈慧麗說,興大前身是台中農林學校,校地向農民徵地,早期開發是往上興建,文化層才會一直累積,最早可發現到1000年前的蕃仔園文化。
興大主任秘書陳吉仲說,是否現址保存還要討論,在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的興建地點也挖出「頂橋仔遺址」,各單位都希望現址保存,現還在評估最適合地點與最佳保存方式。
「頂橋仔遺址」位於台中市南區國立中興大學校園內。「頂橋仔遺址」至少涵括五個文化層,由古至今分別為牛罵頭文化層、紅褐與灰黑夾砂陶文化層、營埔文化層、番仔園文化層、漢人文化層以及日和文化層,分布的年代約距今100年到3,700年間。
中興大學校園內發現多處史前遺址,校方有意在校內增設「頂橋仔文化展示區」,但人文社會學院老師認為,應現址保存,而不是回填原址,另闢地點展出。其中「學生第二餐廳考古遺址」已完成試掘,最快11月底回填。
新聞稿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Comments